恭和荫乔老先生留别榆林士民之作敬步原韵(其三)

榆民运会际艰屯,转瞬如登台上春。

潜弭内忧兼外患,联和异族亦同亲。

托辞解绶陶元亮,仗义回旗温太真。

从古大儒偏遇厄,康成何术服黄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此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榆林地方在艰难时期,民众与官员共同面对内外挑战的情景。首句“榆民运会际艰屯”点明了背景,暗示了榆林地区在特定历史时刻所面临的困境。接着,“转瞬如登台上春”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时间的流转比作登上春天的舞台,既展现了时间的快速流逝,也寓意着希望与转机的到来。

“潜弭内忧兼外患”表明了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既要解决内部矛盾,又要抵御外部威胁。“联和异族亦同亲”则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无论种族差异,都应携手共进,共同面对困难。

“托辞解绶陶元亮,仗义回旗温太真”引用了陶渊明和温庭筠的典故,前者象征着隐退与淡泊名利,后者则代表了坚持正义与勇敢担当。这两句表达了在艰难时刻,领导者应有陶渊明般的超脱与温庭筠式的勇气。

“从古大儒偏遇厄,康成何术服黄巾”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古代大儒面对逆境的智慧与行动,强调了即使在困境中,智慧与勇气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康成,即郑玄,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黄巾则是东汉末年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这里暗含了即便面对强大的敌人或困难,通过智慧与策略也能取得胜利的寓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榆林地区的社会现实,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哲学思考,以及对智慧、勇气和团结精神的颂扬。

收录诗词(3)

董国祥(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寄刘清卿都事

朋簪才盍脱荷囊,兰到升庭见独芳。

毳幕夜书称快梦,冰壶孤抱映秋霜。

十年紫禁烟花近,四海金华姓字香。

南北相望固迢递,久要情在恐难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纪梦

刘使君,跨苍驎,翩然而来空际云。

腰间宝玦佩两剑,青蛇跃出光粼粼。

谁谓昧平昔,款语情何亲。

复为袖出先书一卷,纸色黯惨皆奇文。

大如离堆几百字,钩络朱墨殆似髹漆新。

残梦忽随风雨断,破泉惊听怒涛奔。

形式: 古风

兴济县

兴济县城下,扁舟不敢行。

树连云脚动,风卷浪头生。

只道甘霖作,谁知乱雹倾。

我方为郡去,不觉暗心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流河驿

河水滔滔不尽流,今来古往几春秋。

波涛不覆渔翁艇,馆舍常迎使客舟。

青眼有情惟岸柳,白头无闷是沙鸥。

从今解却尘缨去,一任沧波孺子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