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鼐所作的《论墨绝句九首》中的第三首,以墨为题,巧妙地将墨的特性与人的品性相联系,展现了诗人对墨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思考。
首句“朝鲜旧国解烧松”,朝鲜古时以松木为原料制作墨,这里以“解烧松”开篇,既点明了墨的制作材料,也暗示了墨的历史悠久和传统工艺。同时,“朝鲜旧国”暗含着对古代制墨技艺的怀念与敬仰。
次句“使者朝正数笏从”,描绘了使者在朝正(即正月)时节前往朝鲜,随行携带数笏(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板子,此处借指携带的物品)墨的情景。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也隐喻了墨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作为文化交流与传递知识的媒介作用。
后两句“著砚未能坚似石,却无胶滞不妨浓”,进一步探讨了墨的特性。前一句“著砚未能坚似石”形象地表达了墨在使用过程中虽不能像石头一样坚硬持久,但其质地的稳定性和书写时的流畅性是不可或缺的。后一句“却无胶滞不妨浓”则强调了墨的浓度可以自由调节,既不过于浓稠导致书写不畅,也不过于稀薄影响字迹的清晰度,体现了墨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整首诗通过对墨的细腻描绘,不仅赞美了墨的传统工艺和实用价值,更寓意了人在追求理想与目标时,应具备的坚韧不拔、灵活变通的精神品质。通过墨的特性,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得这首诗既有文学美感,又富含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