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崎岖山路上的艰难与壮美。首句“见说龙岩路,猿啼今始闻”便已勾勒出山路的险峻与自然的野性,猿猴的啼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凄凉。
接着,“深林埋宿露,高岭出层云”两句,通过“深林”、“宿露”、“高岭”、“层云”等意象,展现了山林的幽深与云雾的缭绕,营造了一种既神秘又壮阔的氛围。而“天去头三尺,崖垂足二分”则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山峰之高,仿佛天空就在头顶不远处,悬崖峭壁几乎触手可及,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强烈而震撼。
“只愁双目眩,敢恃一杯醺”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险峻的山路时内心的忐忑与谨慎,即使是在劳顿之余,也不敢轻易放松警惕,更不敢饮酒自娱,以免因醉酒而增加行走的危险。
“扪历增泥滑,瘏痡日向曛”则进一步描述了山路的湿滑与旅途的艰辛,诗人用手触摸着湿滑的路面,太阳即将落山,一天的劳顿即将结束,但疲惫与困倦却更加明显。
最后,“长安九轨道,谁识此艰勤”一句,诗人将自己所经历的艰难与长安的繁华相对比,表达了对自身艰苦跋涉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远方家乡和繁华都市的思念之情。整首诗通过对山路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险峻,也深刻反映了旅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