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呈王内翰》由元代诗人郝经所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世事的感慨。
首联“霜落云枯秋尽时,翰林遗得桂林枝”描绘了一幅秋末冬初的景象,霜降云散,万物凋零,而翰林(古代官职,此处指文人)却留下了一段珍贵的记忆,如同桂林的枝条,虽历经风霜,仍显坚韧与不屈。
颔联“春风久已归桃李,劫火从渠照虎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春风已逝,桃李不再,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而“劫火”则暗示了战争或灾难的残酷,但“照虎貔”(虎和貔貅,皆为勇猛的兽类)则寓意着即便在艰难困苦中,仍有英雄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颈联“白发操戈浮世在,赤心倾盖几人知”表达了诗人对老年的感慨和对忠诚之心的颂扬。尽管岁月催人老,但仍有白发苍苍之人在战乱中持戈作战,保卫国家;然而,这样赤诚之心的人,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和支持呢?
尾联“壶中有酒无天地,醉后休歌贝锦诗”以酒喻人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在壶中自饮,仿佛与天地隔绝,借酒浇愁,暂时忘却世间的烦恼;然而,醉后醒来,依然要面对现实,不能逃避,因此劝告自己不要唱起贝锦诗(一种哀怨的歌曲),以免徒增伤感。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蕴含着对忠诚与勇敢的赞美,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