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在显仁寺东轩所见之景,充满了宁静与深邃的意境。
首联“野迥云归尽,山高月上迟”,以广阔的田野和远去的云彩起笔,描绘出一片空旷的景象,随后点明山高月晚的情境,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颔联“暗萤依露草,惊鹊绕风枝”,通过萤火虫在湿润草地上闪烁、惊动的喜鹊环绕着树枝飞舞的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生机,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动态。
颈联“素影随波远,新凉与酒宜”,将月光比作素白的影子,随着水面的波纹延伸至远方,既展现了月光的柔和与广阔,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同时,提到新凉与酒相宜,似乎在邀请读者一同品味这份清凉与诗意,享受中秋佳节的温馨与美好。
尾联“中秋更有味,试为卜归期”,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中秋之夜独特韵味的感慨,并以“卜归期”这一动作,寄寓了对未来相聚时刻的期待与憧憬,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综观全诗,郝俣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充满期待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生活美好时刻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