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丹阳贺氏采桑饲蚕图

一从西陵育蚕始,开我万世资生原。

五亩桥边树桑柘,衣裳乃服由轩辕。

王泽寖衰不下究,弃置田庐作园囿。

闾阎无复采桑人,却欲重重被文绣。

吁嗟皇妃躬祀夫人缫,岂敢恶逸为勤劳。

公桑蚕室古来重,里罚有布惩不毛。

崇阳拔茶易桑植,乖厓卓有先几识。

四野阴稠桑作林,襄城歌舞忠宣德。

上有作者民斯从,三吴非复当时风。

一花一木务珍玩,饲蚕树老烟芜丛。

兹图宛然含讽意,彷佛东郊劝蚕事。

桑阴筐篓去复来,屋里妇姑忙不寐。

簇箔层层候起眠,窖蚕缫丝说去年。

却叹官租犹未了,莫教重贡八蚕绵。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农耕生活画卷,以“题丹阳贺氏采桑饲蚕图”为背景,展现了明代社会中农桑之重要性及其对民生的深远影响。

诗中首句“一从西陵育蚕始”,点明了蚕桑文化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生活中的根基与起源。接着,“开我万世资生原”一句,强调了蚕桑业对于世代生计的支撑作用。通过“五亩桥边树桑柘,衣裳乃服由轩辕”两句,诗人追溯了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它在服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诗的转折出现在“王泽寖衰不下究,弃置田庐作园囿”。这里反映了社会变迁中,某些地区因王权衰微而忽视了农业生产的传统,转而追求园林建设,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接着,“闾阎无复采桑人,却欲重重被文绣”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昔日采桑的繁忙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奢华的文绣装饰。

“吁嗟皇妃躬祀夫人缫,岂敢恶逸为勤劳”表达了对皇室亲自参与蚕桑祭祀活动的尊重,同时也暗示了贵族阶层对劳作态度的转变。接下来,“公桑蚕室古来重,里罚有布惩不毛”两句,强调了古代重视公桑蚕室的传统,以及对不勤于农事者的惩罚措施。

“崇阳拔茶易桑植,乖厓卓有先几识”则展示了地方官员对农业发展的前瞻性认识,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多样化发展。随后,“四野阴稠桑作林,襄城歌舞忠宣德”描绘了桑树成林的壮观景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欢乐与颂扬。

“上有作者民斯从,三吴非复当时风”表明了农桑文化在地方的广泛传播与深入民心,使得三吴地区的社会风貌发生了变化。最后,“一花一木务珍玩,饲蚕树老烟芜丛”描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蚕桑事业的精心照料。

“兹图宛然含讽意,彷佛东郊劝蚕事”总结了整幅画面所蕴含的深意,即通过描绘农桑生活的场景,既赞美了劳动之美,也暗含了对社会变迁中应保持传统美德的反思。“桑阴筐篓去复来,屋里妇姑忙不寐”表现了农妇们日夜辛劳的情景,体现了她们对家庭和生活的责任与奉献。“簇箔层层候起眠,窖蚕缫丝说去年”则描绘了蚕茧采集与丝绸制作的过程,体现了农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却叹官租犹未了,莫教重贡八蚕绵”表达了对官府赋税重压下农民生活艰辛的同情,以及对避免过度索取、保护农桑产业的呼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农桑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启示意义。

收录诗词(27)

俞泰(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弘治十五年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历官山东参政,嘉靖二年致仕,隐居芳洲,十年卒。好绘事,喜诗篇。有《芳洲漫兴集》

  • 字:国昌
  • 号:正斋
  • 籍贯:明常州府无锡
  • 生卒年:?—1531

相关古诗词

田间杂咏八首(其六)

今岁颇少丰,浑家总欢乐。

丁男备镰刀,晓起出城郭。

前村禾黍黄,归来事收穫。

田篱落豆花,啁啁鸣鸟雀。

白马谁家儿,鲜衣曜河洛。

扬扬意气骄,一箭双鸿落。

我视如浮云,飞扬自轻薄。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剑泉篇为虎丘戈生题

海涌山高一池小,磨剑空传仙迹杳。

清泉香浸夹溪芹,曲径阴连穿石筱。

幽人结屋傍池隈,野服芒鞋日旋绕。

干将飞去不可留,山月独留常皎皎。

汲泉高处景尤奇,脩绠下垂深树杪。

知君托兴殊不浅,此生甘与山泉了。

胸中无限洞庭秋,肯向俗尘徒扰扰。

形式: 古风 押[筱]韵

为张西畴题马

三花骏分妙无匹,展图知是韩郎笔。

胡尘不惊边塞清,饱食天闲安且逸。

彷佛委尾风萧骚,绝群如见玉逍遥。

锦鞯金络新妆束,归来漠北收天骄。

病眼摩挲增太息,圣皇御极神马出。

疆场不试圉人閒,长伴将军老空枥。

形式: 古风

速祝鸣和不至再和来韵

马首出门常向东,依依如见神仙宫。

俗缘束缚解不去,无由共对银缸红。

道腴元不在珍玉,聊以山肴叙乡曲。

百篇有待醉时成,自料床头馀一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