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旋庵

众生久流转,迷于自心量。

失所精了性,无觉觉所觉。

分别见有我,我立生有人。

众生及寿命,一时同具足。

展转生死中,缚脱总迷闷。

愚人随业缘,住于不觉地。

智者觉不觉,舍生而取灭。

空华阳燄里,颠倒徒掜目。

晴空迥无有,观者莫劳累。

汝与诸佛同,一切贪嗔痴。

即是戒定慧,直下无有二。

亦无无二想,居然登祖位。

慎勿下劣心,流转不知止。

一念自觉非,善哉旋庵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流转、觉悟与解脱的主题。诗人从众生的迷惑出发,指出人们因迷失自我本性,陷入分别心的束缚,从而产生了“我”与“人”的对立,以及对生命的执着。这种执着导致了生死轮回的无尽循环,使得人们在迷惑中挣扎。

接着,诗人将智者与愚人的区别置于对比之中,智者能够觉醒,超越不觉的状态,放下生命,追求解脱。而愚人则被业力牵引,沉溺于无知的世界。通过比喻空华(虚幻之物)和阳焰(虚幻之火),诗人描绘了世间现象的虚妄本质,提醒人们不应被这些虚幻所迷惑。

进一步,诗人指出,真正的觉悟者在空寂的宇宙中,能够洞察一切贪嗔痴的本质,认识到它们与戒定慧(佛教修行的三学)并无二致。这表明觉悟者已经超越了对立与二元性的思考,达到了与佛性同在的境界。诗人鼓励读者不要陷入下劣的心境,而应警惕自己的迷惑,一旦觉悟,便是善行。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佛教关于人生、觉悟与解脱的教义,通过寓言式的语言,引导读者反思自我,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谢毓和母七十初度求题小影

谢母雅好道,七十志逾坚。

不以福胜慧,火中生红莲。

又有子若孙,在俗而行禅。

锡类摄同事,所交皆圣贤。

颂祝匪无物,重以法供先。

殷勤乞我赞,以当仁者言。

天地不称寿,大寿语默边。

非数量所拘,得之实有缘。

努力须及时,释迦岂自然。

至哉真实相,普现群生前。

形式: 古风

书龚德瞻扇头

君知造化者,而不行造化。

呼牛应以牛,呼马应以马。

真亦随他真,假则灼是假。

眼孔空一世,踪迹半天下。

与君世外交,相看口常哑。

同在五行中,各自有陶冶。

君示有室家,我固乐山野。

死生与险夷,嘻笑而怒骂。

但以虚舟触,胸次恒洒洒。

交尽世间人,亦何妨和寡。

君索我赠言,咄咄聊且且。

愿君终解脱,共休乎般若。

形式: 古风

禅人制衣示之以诗

此衣如传舍,一日三易主。

须知我与子,亦无决定义。

但以此蒙头,谁论是不是。

形式: 古风

戊戌小除示澹书记

我年五十一,适汝四十五。

面目各老大,法身无遮护。

七年小除夕,喜共今年度。

缘聚且有时,况复无上道。

道在忧弥深,空忧愧无补。

爱尔性忱挚,惧尔性疏稿。

我归自栖贤,晤别犹草草。

臷庵一月谈,投机恨不蚤。

屈曲有深言,直捷无行路。

暗明绝暗明,回互不回互。

十地岂其俦,万法从兹扫。

一喝双耳聋,一蹋全身倒。

释子非百丈,山僧非马祖。

荷担莫迟回,须记四十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