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

千里南山对华山,二山中有修□□。

□时禾黍交搔□,□静禽鱼相与闲。

好景尽□□扬外,虚名不显落□□。

□□□语无心旨,自谓羲皇正却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千里南山相对着华山,两座山中隐藏着仙道修行
那时稻谷和黍米交错生长,宁静中鸟儿鱼儿共度悠闲时光
美景都留在了远方,虚名在此无声无息消散
世事纷扰言语无定,自以为回到了伏羲的时代

注释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南山:指中国南方的山。
华山: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修:修炼,修行。
□□:此处原文缺失,可能是地名或隐喻,待补。
禾黍:泛指农作物,象征丰饶。
交搔:交错生长。
□静:寂静。
扬外:远方。
落□:消失,隐没。
无心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意图。
羲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伏羲。
正却还:回归正道。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观天》,描绘了千里南山与华山之间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感悟。首句“千里南山对华山”,展现了两座名山相对的壮观画面。接下来的“二山中有修□□”,可能是形容山中隐秘的道观或修行之地,但字迹不清,留有想象空间。

“时禾黍交搔□”暗示季节更迭,庄稼生长与收获的繁忙,而“□静禽鱼相与闲”则描绘出宁静的山水间,禽鸟游鱼悠然自得。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出人世间的劳作与自然的和谐。

“好景尽□□扬外”可能是指美景多在远方,难以触及,而“虚名不显落□□”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法,认为真正的美和价值往往被忽视。最后一句“□□□语无心旨,自谓羲皇正却还”,似乎是说那些空洞的言辞没有实质意义,诗人更向往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淳朴生活,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寓言人生哲理,体现了邵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观陈希夷先生真及墨迹(其三)

希夷真可观,希夷墨可传。

希夷心一片,不可得而言。

形式: 古风

观陈希夷先生真及墨迹(其二)

及见希夷迹,又见希夷真。

始知今与古,天下长有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观陈希夷先生真及墨迹(其一)

未见希夷真,未见希夷迹。

止闻希夷名,希夷心未识。

形式: 古风

观事吟

一岁之事慎在春,一日这事慎在晨。

一生之事慎在少,一端之事慎在新。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