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岩寺

前峰俯伏如象卧,后岩蹲踞如狮坐。

东南朝拱朗公山,路接鸡鸣寨下过。

中间掩映梵王宫,五花宝殿高玲珑。

石门深锁观音洞,峭壁斜生摩顶松。

松枝遥指天门树,老禅创始开山处。

面前涌出甘露泉,流浆香积厨房去。

香积厨中杖锡泉,黄龙白鹤相通连。

又添平岸池头水,净洗菩提种福田。

一重流水一重竹,竹编尽是山僧屋。

上方下界知几重,银杏红椒满空谷。

山僧汲水煮新茶,茶罢焚香看佛牙。

莫言此事为虚诞,请君更问铁袈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灵岩寺的壮丽景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将灵岩寺周边的自然景观与寺庙建筑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首先,诗中提到的“前峰俯伏如象卧,后岩蹲踞如狮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形态,仿佛大象和狮子般威严而沉稳,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雄伟壮观的画面。

接着,“东南朝拱朗公山,路接鸡鸣寨下过”则展现了灵岩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它位于朗公山的东南方向,道路蜿蜒通向鸡鸣寨,暗示着灵岩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的交通位置。

“中间掩映梵王宫,五花宝殿高玲珑”描绘了寺庙的建筑之美,宫殿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玲珑剔透,展现出佛教圣地的庄严与神秘。

“石门深锁观音洞,峭壁斜生摩顶松”则进一步强调了寺庙内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观音洞隐藏于石门之后,摩顶松斜生在峭壁之上,既增添了神秘感,也体现了自然与宗教的融合。

“面前涌出甘露泉,流浆香积厨房去”描述了寺庙内的清泉与厨房,甘露泉象征着纯净与滋养,香积厨房则是僧侣们日常生活的写照,体现了佛教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修行的实践。

“香积厨中杖锡泉,黄龙白鹤相通连”则通过杖锡泉与黄龙、白鹤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了灵岩寺作为佛教圣地的神圣与祥和之气。

“又添平岸池头水,净洗菩提种福田”表达了对佛法传播与修行的重视,池水象征着洗涤心灵,净洗菩提种子,寓意着播种善行与智慧。

“一重流水一重竹,竹编尽是山僧屋”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僧侣的生活场景,流水与翠竹相映成趣,竹编的房屋则体现了僧侣简朴的生活方式。

“上方下界知几重,银杏红椒满空谷”则通过银杏与红椒的对比,展现了寺庙所在山谷的丰富生态,同时也暗示了佛教思想的深远与广泛影响。

最后,“山僧汲水煮新茶,茶罢焚香看佛牙”描绘了僧侣们日常生活的宁静与专注,煮茶、焚香、观佛牙,这些仪式性的活动不仅体现了佛教修行的严谨,也展示了僧侣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莫言此事为虚诞,请君更问铁袈裟”则以一句反问结束,鼓励读者深入探索灵岩寺的历史与文化,铁袈裟作为佛教圣物的象征,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神圣性和历史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灵岩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和谐,也深刻揭示了佛教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与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117)

王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晚翠轩枇杷

轩前翠树凌秋风,翠色飞入轩之中。

固非先零之蒲柳,亦岂早彫之梧桐。

奇材乃是卢家果,碧玉枝头琢成颗。

清气吹寒上画屏,隔窗影乱香云朵。

霜花染作黄金丸,饮馀酒渴诗喉乾。

醉拍栏干饱风味,笑杀世间梅子酸。

晚翠迟迟犹晚节,吾儒对此心如铁。

还当洗眼看苍松,岁暮空山卧冰雪。

形式: 古风

杨白花

杨白花,别来久一杯,空负花前酒。

东风吹去落谁家,江北江南重回首。

杨白花,今在否,春色无情燕无偶。

水远山长归不归,离魂化作临歧柳。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诗送友人周宗大

霜月照孤鸿,春堂语双燕。

别来今几年,偶尔复相见。

相见浑疑梦寐中,故交话旧情无穷。

欢情极兮忽长啸,满天飒飒生清风。

可怜相见未能久,无奈匆匆又分手。

临岐把袂且谈诗,宁用寻常一杯酒。

形式: 古风

金台别意

黄金台上西风起,白雁叫霜天似水。

风外埙篪吹别离,一声散入秋云里。

璞玉浑金好弟兄,闽南奎璧两星明。

阿兄大力抗嵩华,简拔人物司铨衡。

弟居湖海享清福,万里来同姜被宿。

赢得世间无事官,神仙不食朝廷禄。

归思吟情搅肺肝,醉呼斗酒催征鞍。

小窗后夜听春雨,唤醒紫荆花梦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