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靖康杂书有感

误国狂奸亦可悲,国危身亦蹈危机。

燕山复地功何有,海上寻盟事已非。

太宰忍乘黄屋诳,都人空望翠华归。

东都节义惟刘李,颈血犹能溅帝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周密对靖康之难的感慨之作,通过对比误国奸臣与忠贞之士的行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首联“误国狂奸亦可悲,国危身亦蹈危机”,开篇即点明了主题,将误国的奸臣与国家的危亡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奸臣的行径不仅祸国殃民,也使自身陷入危险的境地,体现了诗人对奸臣行为的谴责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颔联“燕山复地功何有,海上寻盟事已非”,进一步揭示了奸臣的作为对国家的破坏作用。燕山复地,象征着收复失地的希望,但奸臣的所作所为却使得这一目标变得遥不可及;海上寻盟,意指寻求盟友以图自保,但最终却事与愿违,凸显了奸臣行为的失败和国家面临的困境。

颈联“太宰忍乘黄屋诳,都人空望翠华归”,将矛头直接指向了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仍贪图权位、欺骗民众的高层官员。太宰(宰相)本应是国家的栋梁,却利用权势欺骗百姓,而都城的百姓只能徒劳地期盼皇帝的归来,表达了对这些高层腐败现象的强烈批判。

尾联“东都节义惟刘李,颈血犹能溅帝衣”则转向对忠贞之士的颂扬。刘李二人在东都坚守节义,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君王,其忠诚与勇气令人敬佩。颈血溅帝衣,既是对他们英勇行为的描述,也是对他们高尚情操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误国奸臣与忠贞之士的鲜明对比,深刻反映了南宋时期国家内外交困、忠奸对立的社会现实,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忠义精神的崇高敬仰。

收录诗词(593)

周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入元隐居不仕。自号四水潜夫。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一生著述较丰。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 字:公谨
  • 号:草窗
  • 籍贯:弁阳老
  • 生卒年:1232-1298

相关古诗词

扫松山中怆然霜露之感

风露感我心,使我秋衣单。

郎忙索衾裯,惊叹岁月残。

忍哉使吾亲,重壤侵肌寒。

松风日萧瑟,幽涧鸣悲酸。

愯然起中宵,泪血流阑干。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题秋崖小隐图

万壑秋明一径斜,满川霜叶胜春花。

何人结屋松风里,丁卯桥边处士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次张斗南有怀方崖旧游韵

犹记联镳度晓关,幽寻曾到五云山。

敢忘白石清泉约,空羡轻鸥野鹤閒。

寤寐啸歌前日事,死生契阔数年间。

当时诗草今犹在,何日重游共细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程仪父求石鼓文作歌赠之

宣王东征猎岐下,颂美声诗足雄诧。

神模鬼划不可名,斯冰后出何为者。

日皴雪剥三千年,绝无仅有争流传。

龙鳞凤咮敢求备,颂秦诅楚难参肩。

退之倔强少假借,咄咄誇奇补风雅。

逸诗阙史不可知,要为吉日车攻亚。

宣和内府辑众珍,毡韬驼负填泥金。

昆明夜半经劫火,六丁下取无由寻。

醉翁集古一千卷,此碣居然膺首选。

菖蒲土炭嗜不同,知味几人尝鼎脔。

我生癖古亦太痴,订音考义忘寒饥。

君今迂缓尤可笑,不宝金帛求残碑。

感君此意何敢靳,妙处难言君自领。

丈夫意气当相期,会勒奇勋上钟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