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残阳终日望栖贤,归路携家得访禅。
世缺一来应薄命,雨留三宿是前缘。
诗题不忍离岩下,屐齿难忘在水边。
猿鸟可知僧可会,此心常似有香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三学山的游历之情,表达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以及与僧侣交往的情感。从文辞上看,这是一首流露出深切乡愁与宗教情怀的作品。
首句“残阳终日望栖贤”中,“残阳”指的是日落时分的余晖,而“栖贤”则是对隐居山林之人的尊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晚上寻找高洁之士的意愿,透露出诗人对于高尚品格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归路携家得访禅”则展示了诗人带着家眷回乡,并且有机会去拜访僧侣,这里“禅”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也是对内心世界探索的一种象征。诗人通过这个动作表达了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世缺一来应薄命,雨留三宿是前缘”,则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命运安排的感慨。“世缺”指的是世间的不足与不完美,而“薄命”则意味着生命短暂易逝。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短暂、机遇难得的深刻体会。
“诗题不忍离岩下,屐齿难忘在水边”,这里的“诗题”可能是指诗人在山中留下的诗作或题刻,而“屐齿”则形容登山时的艰辛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印象。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美景的不舍与难忘。
最后两句,“猿鸟可知僧可会,此心常似有香烟”,通过“猿鸟”(指山中的动物)来比喻僧侣之可亲可近,表现出诗人对僧侣生活的向往和欣赏。“此心常似有香烟”则是用佛教中的香云比喻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游历三学山的经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不详
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貔虎直沙壖,严更护早眠。
簇霜孤驿树,落日下江船。
暂去非吴起,终休爱鲁连。
平羌无一术,候吏莫加笾。
北客推车指蜀门,乾阳知已近临坤。
从辞府郭常回首,欲别封疆更感恩。
援寡圣朝难望阙,暑催蚕麦得归村。
雷公解斸冲天气,白日何辜遣戴盆。
三年西蜀去如沈,西县西来出万岑。
树石向闻清汉浪,水风初见绿萍阴。
平郊不爱行增气,好井无疑漱入心。
从此渐知光景异,锦都回首尽愁吟。
三载从戎类系匏,重游全许尚分茅。
刘郎别后无遗履,丁令归来有旧巢。
冬暖井梧多未落,夜寒窗竹自相敲。
纤腰弟子知千恨,笑与扬雄作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