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廖凤舒《新粤讴》四首(其一)

涉想岂更此而忆,闻歌辄唤奈何声。

时间自有真天籁,约略风诗见性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曾习经所作,名为《题廖凤舒<新粤讴>四首(其一)》,通过“涉想”与“闻歌”的情境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作品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首句“涉想岂更此而忆”,诗人以“涉想”开篇,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深入内心思考的状态。这里的“此”可能指的是具体的场景或情感,诗人通过想象,不仅回忆起过去的情景,更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共鸣。这句诗暗示了艺术作品能够激发人们深层次的情感回响,超越了表面的回忆,触及到了内心的深处。

次句“闻歌辄唤奈何声”,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当听到歌曲时,诗人仿佛被某种特定的声音所触动,唤起了心中的感慨和疑问。这里的“奈何声”可能是指歌曲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或是对某种情境的叹息,它引发了诗人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通过“辄唤”这一动词,强调了这种情感反应的自然性和强烈性,即听到特定声音时,诗人本能地感受到了与之相关的情感波动。

后两句“时间自有真天籁,约略风诗见性情”,则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艺术与时间、自然的关系。诗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风声、鸟鸣,还是人类创造的诗歌、音乐,都蕴含着一种真实而纯粹的美,这是时间赋予它们的独特价值。在这里,“真天籁”指的是自然界中那些未经人工雕琢、最原始、最纯粹的声音,它们反映了宇宙间最本质的和谐与美。同时,诗人也提到了“风诗”,即随风传来的诗歌,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诗意描述,也是对人类情感与自然界的深刻连接的一种体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与自然、时间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以及艺术作品如何能够反映和揭示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涉想”、“闻歌”等情境的描绘,以及对艺术、时间、自然之间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艺术作品及其背后深层意义的独到见解。诗中充满了对艺术与人性、自然与时间之间微妙而深刻联系的感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386)

曾习经(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廖凤舒《新粤讴》四首(其二)

十里轻烟覆大堤,行郎临发马嘶嘶。

檀槽半咽馀音袅,弦月弯弯夜向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题廖凤舒《新粤讴》四首(其三)

晓风残月大江东,不是怜侬更恼公。

曲子头衔原不恶,秋堂烛泪引宵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题廖凤舒《新粤讴》四首(其四)

珠海珠江我所思,碧澜寸寸见秋漪。

越吟正自怜庄舄,不薄巴人下里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乙丑上巳江亭修稧分韵得同字

生也无涯事不穷,世间还有永和风。

他忧付与从今始,一笑相随亦愿同。

自昔文章工感慨,适来轩骑任西东。

百花待放芦先茁,憔悴芹芽浅水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