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解水石纷

江深寂无声,旁岸时㶁㶁。

推篷细听之,乃是石间滴。

固知水之鸣,多出石之激。

如何厌喧人,罪水不罪石。

吾在水石间,雅性虽嗜默。

鸣非吾敢嫌,激非吾敢责。

奉解水石纷,两各适其适。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水深深静悄悄,岸边偶尔有潺潺声。
掀开船篷仔细听,原来是石头间滴水声。
当然明白,水声多来自石头的冲击。
为何人们厌恶喧闹,却怪罪起水而不怪石头呢?
我身处水与石之间,虽然喜好宁静,
水声并非我所嫌弃,石头激起的波澜我也不会责怪。
我愿化解这水石间的纷扰,各自享受它们带来的舒适。

注释

寂无声:非常安静,没有声音。
㶁㶁:形容水流声,此处指轻微的流水声。
推篷:推开船篷,查看周围环境。
石间滴:石头缝隙中滴落的水声。
固知:本来就知道。
鸣:水声。
罪:责怪,归咎。
雅性:高尚的品性,此处指喜欢宁静。
嗜默:特别喜爱寂静。
嫌:嫌弃,不喜欢。
责:责备,指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的作品《奉解水石纷》,通过对江水与石间滴水的细腻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和心境。首句“江深寂无声”,描绘了江面的宁静,接着“旁岸时㶁㶁”以拟声词表现出水声的微妙变化。诗人推篷倾听,发现这些声音源于石间滴水,他由此联想到水的鸣响多源于石头的冲击。

诗人通过“固知水之鸣,多出石之激”表达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同时也暗含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他指出,人们常常因为外界的喧嚣而心生厌烦,却忽略了引发这些声音的源头——石头。诗人自我表白,“吾在水石间,雅性虽嗜默”,表明他喜欢安静,但并不因此嫌弃水声或责怪石头,反而欣赏这种自然的和谐。

最后两句“鸣非吾敢嫌,激非吾敢责”,诗人以豁达的态度化解了对水石纷争的纠结,认为两者各有其美,人应当接受并欣赏各自的存在状态。整首诗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尊重,体现了其淡泊宁静的品格。

收录诗词(896)

曾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庚戌长至稚子杓觅诗赋一篇警之

芒芒草色木方枯,泱泱乾坤气又嘘。

凋岁似吾华发后,稚阳如子妙龄初。

冬寒乍热宜磨墨,日短初长好读书。

一字未之曾究竟,百年何者是权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歧竹

汉关之茅茅之英,丰城之剑剑之精。

双茅双剑龙变化,一阴一阳数生成。

我家稚竹老龙壳,中而歧之相掎角。

玉爪虬为夭矫枝,金鳞蜕作斓斑箨。

岂无他处生乾宫,震象为竹乾为龙。

震吾知是乾之变,竹谁谓非龙所钟。

潇潇声韵苍苍色,余褒二主残精魄。

不受冰摧直养刚,无容尘入虚生白。

夷齐坐看万物流,不负知音王子猷。

半夜葛陂雷雨作,二疏欲去终难留。

君不见震为龙,又为竹,竹又为龙几翻覆。

学人笑问玉版师,孰是本来真面目。

形式: 古风

绍兴淳熙两朝内禅颂

维尧则天,与天同大。俯视九州,细于一芥。

挈以畀舜,超然自迈。维舜则尧,与尧同高。

俯视四海,细于一毫。挈以畀禹,熙然自陶。

尧舜之禅,允矣嘉躅。若稽厥龄,或髦攸趣。

洪惟高宗,才五十六。遽行尧事,有断于独。

洪惟寿皇,才六十三。遽行舜事,不谋于佥。

未倦于勤,先养其恬。功成身退,道与天参。

圣人视天,递退递进。进退俱休,尧舜之运。

于赫两朝,德宏业峻。铢较寸量,宁啻尧舜。

尧七十六,治水云初。咨岳试鲧,不遑宁居。

高宗时则,斯庆寿馀。久与道息,心实若虚。

舜六十三,即真云始。咨岳相禹,不遑宁止。

寿皇时则,斯巽位已。新与道休,心豁若洗。

凡退政几,等与大徽。此退之蚤,彼退之迟。

迟容可及,蚤孰踰斯。凡传国玺,等谓大美。

彼传之贤,此传之子。贤容可求,子孰获只。

传子若贤,一出于天。天固与子,尤人所便。

便而遂者,荣具庆全。退蚤若迟,一关于数。

数固与蚤,尤人所慕。慕而得之,荣全庆具。

蚤于尧舜,三十三年。独不一后,独不一先。

两朝吻合,时乃自然。舜后于尧,七岁而禅。

胡为尔稽,匪有攸恋。不欲与尧,匹休齐善。

寿皇禅意,盖与舜俱。所后七年,匪迹是拘。

不期而同,自然之符。高宗禅时,久旸忽雨。

雨应云何,恩洽以溥。寿皇禅时,久雨忽旸。

旸应云何,德辉以光。得天之应,诞彰孔盛。

新皇丕承,合为三圣。用牲于庙,靡灵弗歆。

式昭新皇,上合天心。决政于堂,靡怀弗畅。

式昭新皇,下符人望。天人同归,欲逃莫从。

虽父传子,亶为至公。汉唐岂无,揖逊之主。

非出本心,未为盛举。猗三圣君,真尧舜禹。

三圣一家,累洽重华。前未之有,后无以加。

小臣献颂,大而非夸。

形式: 四言诗

罗子琳谒赵香山得钱十缗米三石意若未满以诗见报为赋四绝(其三)

多金长者未尝悭,岂独于君故作难。

但道归囊尚羞涩,安知不判给铜山。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