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渡过扬子江时所见到的凄凉景象。诗中通过“哀鸿来满目”这一句,形象地展现了战乱后难民四散、哀鸿遍野的悲惨情景。接着,“老弱或提携,终朝断复续”,描述了老幼相携、艰难前行的场景,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
“百里无炊烟,残垒争露宿”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战后的荒凉景象,百里无人烟,只剩下残破的堡垒供人露宿,表现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之深。而“滩头罗拜迎,哀向我舟哭”则描绘了难民在江边聚集,向过往船只哀求救助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对生存的渴望和无助。
最后,“舟人未成言,风送片帆速。仰天顿地呼,口乾呼不复”几句,通过舟人的沉默和风助船行,以及难民的绝望呼喊,展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力与悲痛。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深刻揭示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