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远离尘嚣的茅屋中耕作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与和谐。首句“背城茅屋水云深”,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隐士所居之地的自然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仿佛置身于一片幽深的山水之中。接着,“绝迹无人向此寻”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地方的隐秘与人迹罕至,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壤父不知尧帝力,君房安识子陵心”两句,运用典故,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生活态度的向往和对当今世态的感慨。壤父和君房分别是《庄子》中的两个寓言人物,通过这两个典故,诗人表达了对淳朴自然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后半部分转而描写隐士日常劳作的场景:“扶犁晓趁黄梅雨,嗿馌凉依绿树阴。”清晨,隐士趁着黄梅季节的雨水,扶着犁耙,在田间辛勤耕耘;午饭时分,他则在绿树浓荫下休息,享受片刻的清凉与宁静。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与热爱。
最后,“但使年年多黍稌,何忧白发老相侵”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希望每年都能丰收,粮食充足,即使年华老去,也不必忧虑生活的艰辛。这种对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充满了浓厚的田园诗意和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