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车若水的作品,名为《思远》。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望,以及他对于书籍与文化传承的重视。
“白兔速圩顶,暗壁收遗编。”开篇即描绘出一幅图景:月亮的光辉洒落在屋顶,而墙上隐藏着古老的典籍。这两句诗不仅营造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也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保存。
“握之不盈掬,而能千万年。”手中所持虽薄,但其价值却能传承千秋。这里强调的是书籍所蕴含的智慧和知识远超过了物质的轻重。
“天地可无人,秦火乃可然。”即使是天地间无人的荒凉,也比不上秦朝焚书的残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灭绝的忧虑和对历史的反思。
“其粗洒埽间,其精造化先。”粗糙的部分散落在尘埃之间,而精华却早已超越了世俗的变迁。这里分辨了知识与智慧的不同层次,其中高级的智慧已经达到了超脱物质世界的境界。
“后来读书者,暗引佛与仙。”后来的读书人则悄悄地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融入其中。这两句诗反映了中古时期佛道思想与儒家经典相结合的文化现象。
“之人胡弗灵,所论各有偏。”这些人的理解难免带有偏颇,他们的讨论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批评了一些人在解读经典时容易陷入片面和偏执。
“嚣祲碍亭毒,三精惨不鲜。”各种污秽之物阻塞了清净之地,即使是三种精华(指道教的元神、精气、灵魂)也不免遭受玷污。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于心灵和知识世界被污染的哀叹。
“涂饰为善治,制作埋九渊。”将掩盖和修饰当作美好之治,结果却是将真正的智慧深埋。这里批判了一种表面化的治理方式,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文明进步。
“固有二三子,梯级堪攀缘。”确实有一些后学者,他们像使用阶梯一样逐步攀登。这两句诗描绘了一部分追求知识和智慧的人们,不断努力向上攀爬的景象。
“夜永发孤啑,思远能废眠。”长夜里独自叹息,对远方的思念使人彻夜难以入睡。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追求时那种不眠之夜的执着与向往。
“拔地为五岳,岂其高到天。”将大地拔起变成五岳之巅,难道这样的高度能达至天际吗?这里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精神追求的无限崇高。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书籍与文化传承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和传播这些智慧的一种思考。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表面化治理方式的批判,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被污染的担忧。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使得这首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