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

少年勤苦惜三馀,老去惟思泛五湖。

已向林间甘淡泊,更从尘外学虚无。

酒徒渐觉随年减,诗债还应隔岁逋。

强欲冥搜赓绝唱,苦无笔力似三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年轻时勤奋刻苦珍惜时间,年老后只想泛舟江湖。
已在山林中甘于平淡,更在尘世之外学习空无。
饮酒的朋友逐渐减少,诗债却可能隔年累积。
尽力想要创作出新的佳作,可惜笔力不如同辈三苏。

注释

少年:指年轻的时期。
勤苦:勤劳刻苦。
惜:珍惜。
三馀:指闲暇时间,古人称冬日三余:冬夜、阴雨天和夏昼。
老去:年老的时候。
泛五湖:泛舟江湖,比喻隐居或退隐生活。
甘淡泊:甘愿过清贫的生活。
尘外:世俗之外,超脱尘世。
虚无:指超越世俗的空灵境界。
酒徒:常饮酒的人。
渐觉:逐渐感到。
隔岁逋:隔年未还的债。
冥搜:深入思考,苦心创作。
赓绝唱:续写绝唱,指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笔力:写作的才情和力量。
似三苏:比得上宋代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兄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芾的作品,名为《再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生命态度和艺术追求的抒情诗。

“少年勤苦惜三馀,老去惟思泛五湖。”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青春时期辛勤学习、珍惜光阴的回忆,以及到了老年时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思考。这里的“三馀”通常指的是古代学者必须掌握的儒家经典《易》、《书》、《诗》,而“五湖”则是泛指广阔的水面,可能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宽广。

“已向林间甘淡泊,更从尘外学虚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禅宗哲理的追求。这里的“林间”代表了一种隐逸的生活,“甘淡泊”则是对这种生活的享受和满足。而“更从尘外学虚无”则显示出诗人对于佛家“空”的哲学概念的探索,寻找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心灵境界。

“酒徒渐觉随年减,诗债还应隔岁逋。”这两句描绘了诗人随着年龄增长,对于饮酒和文学创作热情逐渐减退的情景。这里的“酒徒”是指诗人以往好客、饮酒豪迈的一面,“诗债”则可能是指未完成的诗篇或对朋友间互相唱酬的承诺。

最后两句“强欲冥搜赓绝唱,苦无笔力似三苏。”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技术上的不满。这里的“冥搜”意指深入探索,“赓绝唱”则是希望能够创作出超越前人的杰作。而“苦无笔力似三苏”则表示诗人虽有高远的艺术理想,但却感到自己的才华无法与历代文学巨匠——如苏轼(苏东坡)等“三苏”相比,表达了一种自谦和对文学巅峰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生活阶段和心灵追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禅学以及艺术创作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再和二首(其二)

平生相见即眉开,几遣车停马首回。

窗外每怜随月到,竹边还喜过墙来。

寒香入坐如相觅,幽艳迎人欲自媒。

不负此花惟有醉,殷勤且覆掌中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再和二首(其一)

一枝昨夜雪中开,报道江南春信回。

自与东君私有约,不须驿使寄将来。

风姿端是飞琼侣,标格宜为弄玉媒。

莫惜移尊来月下,要看疏影落金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再和三首(其三)

忆昔干戈里,劳君远访余。

再为千里别,又是一年馀。

天末空樽酒,人生念辅车。

西湖从处好,毕竟若为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再和三首(其二)

范侯心貌古,懒与世争名。

此去穷弥壮,逢时用则行。

琴尊无限好,道义有馀荣。

末俗方奔竞,思君坐到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