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城中厌雨过清和,偶出西郊野兴多。
蚕簇趁晴方摘茧,麦场经润欲生蛾。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诗人白玉蟾在初夏时节的一次郊游经历。首句“城中厌雨过清和”,表达了他对城市雨后的清新和宁静感到厌倦,渴望到郊外去寻找新的乐趣。"清和"二字,既指天气的宜人,也暗含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第二句“偶出西郊野兴多”,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决定外出,郊游的兴致盎然。"偶出"点明这次出行是偶然的,但心情却是积极主动的,"野兴多"则直接描述了他对野外自然景色的喜爱和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蚕簇趁晴方摘茧,麦场经润欲生蛾”,通过具体的农事活动来展现初夏的景象。"蚕簇趁晴方摘茧",写蚕农趁着晴朗的天气忙碌地采摘蚕茧,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生动画面;"麦场经润欲生蛾",则暗示麦子经过雨水滋润后,田间开始孕育新的生命,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通过诗人自身的感受和所见的农事活动,描绘了初夏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
不详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春来春去不知时,只有诗人冷眼窥。
夜雨揩磨好山色,晓风抬举旧花枝。
休问废兴问廉耻,可怜诸将尽虫沙。
至今谁食中原粟,不是呼兰芍药芽。
剑倚青天笛倚楼。云影悠悠,鹤影悠悠。
好同携手上瀛洲,身在阎浮,业在阎浮。
一段红云绿树愁。今也休休,古也休休。
夕阳西去水东流,富又何求,贵又何求。
古寺枕空山,楼上昏钟静。
饥鼠偷灯尾蘸油,悄悄无人影。
长剑匣中鸣,今古深思省。
此夕行藏独倚楼,风雨凄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