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思轩

妙妙无心岂有思,一轩幽瞰碧涟漪。

篆香销尽月华午,知是高僧定起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通过“无思轩”这一独特空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深刻感悟。

首句“妙妙无心岂有思”,以“妙妙”形容无思轩的奇妙与超然,暗示这里并非凡俗之所,而是心灵得以净化、远离尘嚣的所在。接着,“无心”二字点明了此地的静谧与空灵,强调了内心的纯净与自由,没有世俗杂念的侵扰。“岂有思”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绪自然消散,心灵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次句“一轩幽瞰碧涟漪”,将视线转向窗外,描绘了一片碧绿的水面,波光粼粼,充满生机与活力。这里的“幽瞰”不仅指视线的深入,更蕴含了一种内心的探索与发现,仿佛在静静观察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中,也触及到了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碧绿的涟漪,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和谐,与前句的“无思”形成对比,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的完美融合。

后两句“篆香销尽月华午,知是高僧定起时”,将时间与情境进一步深化。篆香的燃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冥想的过程,当篆香燃尽,月华正午,这不仅是自然时间的转换,也是心灵状态的转变。此时,诗人似乎感知到一位高僧从冥想中醒来,这既是对外界的一种感知,也是对内心深处自我觉醒的隐喻。通过这一细节,诗人表达了对禅宗智慧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内心平静与外界和谐统一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无思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禅宗精神的向往与实践。通过巧妙的意象组合与情感表达,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然和谐的意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美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收录诗词(1432)

郭祥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功甫,、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字:功父
  • 籍贯:自号谢公山
  • 生卒年:1035~1113

相关古诗词

别寻真观

寻真幽径入深源,一宿清虚寄洞天。

归去姑溪度残日,无因重到五峰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逢东林旧僧

宝陀岩下种松篁,旧客欣逢煮术汤。

忆着东林携手处,十年添得两眉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追和杜牧之贵池亭

悠悠江水绿于苔,杨柳迎风眼半开。

行客不如沙上雁,每逢春暖即知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观德亭画壁

画手非工本亦佳,四时景物寓天涯。

最怜荷折秋容晚,双雁徘徊下软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