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王庭所作,名为《程仲孚旧以兴屯经纬见示检故笥得之灯下再读志感》。诗中探讨了关于国家治理、农业发展与经济繁荣的主题。
首句“天下之大胡忧贫”,表达了对国家富强和消除贫困的深切忧虑。接着,“徒然奇策劳计臣”则指出,尽管有奇策和策略,却往往难以实现,暗示了政策执行的困难。诗人进一步提出,老农的经验和努力应当被重视,强调了农业基础的重要性。
“古闻明王贱金玉,霸者得之还贵粟。”这一句通过历史典故,对比了古代君主对不同资源的态度,强调了粮食对于国家稳定的价值。接着,“但令山海无田荒,自然府库恒财足。”表达了只要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国家财富自然会丰盈的观点。
然而,“此言虽好仍甚平,千年筑舍多不成。”诗人意识到,虽然这些道理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充满挑战。接下来,“金城渭水亦粗效,可怜兵罢随休耕。”提到即使有如金城渭水这样的天然优势,战争后的荒废也使得这些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只今宇内无旷土,盗贼逃亡死无所。”诗人指出,当前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但同时也提到了盐业开发和移民安置的问题,暗示了经济发展中的其他挑战。
“兴屯实举当奈何,去开事例停起科。”表达了对如何推动农业发展的思考,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最后,“悬之功名即争奋,况于利在贲诸多。”强调了个人追求名誉与利益的动力,以及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比喻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的深刻洞察。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和对现实困境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