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翟宪副登粤秀山

昔人当此歌还舞,那知今作禅林幽。

因山筑台几十仞,绮罗烂熳青云头。

伯图一逐春云散,建节衮衮来诸侯。

兴公每作长往意,安石或蕴苍生谋。

白云悠悠自来去,高风一堕三千秋。

梵王宫殿半风雨,中间擅越谁继修。

兴废百年如走马,光阴多少逐东流。

争似仙境不在远,往往泛海寻丹丘。

只如此山在城郭,上有仙迹下龙湫。

风月连床禅味淡,松风一径翠烟浮。

我家此去才咫尺,瘦藤扶病每冥搜。

观迹虽同鹿门隐,壮心犹抱魏阙忧。

姑苏瞿公真磊落,一掬和气春云浮。

法星几载照南粤,硕德宜作济川舟。

居官只饮广州水,寻幽还慕远公俦。

伤心烽火频年起,四望茫茫郭垒稠。

斯民凋瘵若大旱,碧天怅望云油油。

昔人论治亦可畏,廉耻道丧此其尤。

履霜为戒贵在早,未及风雨宜绸缪。

但于一念在经济,浮云富贵非所求。

浩歌长赋岂不能,肩舆或可陪鸣驺。

一榻在公知不少,高谊愧我非周球。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粤秀山的赞美与感慨,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自然的宁静美。诗人以“昔人”开篇,引出历史人物在此地歌舞欢腾的场景,对比今日禅林的幽静,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

接着,诗人通过“因山筑台”、“绮罗烂漫”等描绘,展现了山中建筑的雄伟与繁华,以及历史人物的活动。随后,笔锋一转,提到“白云悠悠”、“高风一堕”,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赋予了山林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梵王宫殿半风雨,中间擅越谁继修”一句,既是对历史遗迹的惋惜,也暗示了后人的责任与使命。接下来,“兴废百年如走马,光阴多少逐东流”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与历史的循环更替。

“争似仙境不在远,往往泛海寻丹丘”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而“只如此山在城郭,上有仙迹下龙湫”则将这种追求具体化为现实中的山川之美。最后,“风月连床禅味淡,松风一径翠烟浮”描绘了一幅静谧祥和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追求。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蕴含了对历史、人生、理想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社会、自然与个人命运的复杂情感与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389)

张诩(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师事陈献章。成化二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丁忧后,隐居不仕,累荐不起。正德中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谒孝陵而归。其学以自然为宗,求“忘己”、“无欲”,即心观妙,以揆圣人之用。有《白沙遗言纂要》、《南海杂咏》、《东所文集》

  • 字:廷实
  • 号:东所
  • 籍贯:广东南海
  • 生卒年:1455—1514

相关古诗词

送张靖州

先生真是古人流,宠不吾惊辱不忧。

年压五十始得官,论其豪逸之气不以老壮而少休。

酒酣拔剑轻拂拭,星斗光芒射九州。

渠阳万里楚天南,山水风云俱惨澹。

当歌对酒放金杯,风月乾坤吾颇滥。

兵戈昔日千家哭,烽火疆场近颇肃。

往问赤子今何如,寒吾有衣饥有粟。

莫指悭囊笑老生,尚有平生半部经。

形式: 古风

送钟狂客应荐北行

君不见长安少年游侠儿,斗鸡走马气如霓。

风尘著雨街街净,花柳和烟处处迷。

又不见金紫煌煌号卿相,甲第歌钟烂相望。

青娥皓齿歌宛转,银筝牙板声嘲喨。

去年匹马入帝畿,风光如旧人事非。

向日少年多乞丐,高门半改为荆扉。

转眼变更便如此,千秋万载何极止。

往访旧日东邻家,惟有一翁出纳履。

初时相见不相识,细说来因方大喜。

问之多是感慨言,不觉相看泪如水。

三月花明君始到,料得伤心亦如此。

形式: 古风

春日

绿归溪水腻,红入路花明。

约伴采芳去,依山徐步行。

真境诗堪画,愁城酒可倾。

寻僧知寺远,云外断钟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九日独酌

鸟啼秋竹静,花映小池幽。

有酒菊堪对,无官身自由。

重阳节又到,此日谁同游。

直须拚一醉,枕断铁桥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