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陈幼莲观察遗文缀言

断玑零璧散不拾,田父夜惊莫敢藏。

青箱世守亦仅仅,深锁何殊尘网凉。

当年有作必写与,楚亦有分旌与璜。

时时开视宁忍读,六丁下取须提防。

惟天生才加以学,小子辟席突窥墙。

追穿载籍吸元气,浅才薄艳下奔忙。

古者文章重制诰,至今读数常与杨。

圣朝责实所弗尚,诸侯侨戍争求良。

由来陈琳阮瑀集,存者纵富已已亡。

香山居士尚律切,少陵野老穷铺张。

论诗宗尚见百一,空积腹中千万章。

茅亭六月忆新落,左右花草罗丹黄。

终日相呼语不尽,三复共赏味逾长。

钟山回首竟终古,三年忽忽永心丧。

独念遗文后死责,名山何日发辉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林旭对先师陈幼莲观察遗留文章的感慨与追思。诗中充满了对学问、文学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情。

首句“断玑零璧散不拾”,以“断玑”、“零璧”比喻珍贵的知识或文化遗产散失,无法收集,表达了对知识流失的惋惜。接着“田父夜惊莫敢藏”则描绘了人们在面对这些散失的知识时的恐惧与无力感,形象地展现了知识保护的艰难。

“青箱世守亦仅仅,深锁何殊尘网凉”两句,通过“青箱”(古代藏书的箱子)的比喻,强调了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知识被深锁于书籍之中,如同被尘封,难以被广泛传播和利用。

“当年有作必写与,楚亦有分旌与璜”则提到古人创作时的严谨态度,以及作品的珍贵价值,仿佛是楚国的旌旗与玉璜一样宝贵。

“六丁下取须提防”一句,表达了对知识传承的重视,需要精心保存,防止遗失。

接下来的几句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追穿载籍吸元气,浅才薄艳下奔忙”,他像饥渴的学者一样,深入研究各种文献,尽管自己的才能有限,但仍努力不懈。

“古者文章重制诰,至今读数常与杨”表明了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尊重与喜爱,认为它们具有深远的意义。

“圣朝责实所弗尚,诸侯侨戍争求良”则反映了他对当代社会对实际能力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渴求。

“由来陈琳阮瑀集,存者纵富已已亡”提到古代文人如陈琳、阮瑀的作品虽丰富,但随着时间流逝,许多已经消失不见。

“香山居士尚律切,少陵野老穷铺张”通过对比白居易(香山居士)与杜甫(少陵野老)的风格,表达了对不同文学流派的理解与欣赏。

“论诗宗尚见百一,空积腹中千万章”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思考,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数量的积累,更在于质量与内涵。

最后,“茅亭六月忆新落,左右花草罗丹黄”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场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终日相呼语不尽,三复共赏味逾长”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交流讨论的愉悦,以及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与品味。

“钟山回首竟终古,三年忽忽永心丧”则是对逝去的时光与逝去的先师的深切怀念。

“独念遗文后死责,名山何日发辉光”表达了诗人对先师遗留作品的珍视,以及对未来能够发扬光大这些作品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知识的敬畏,也有对文学的热爱,更有对逝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收录诗词(202)

林旭(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留别冯庵

四海舟车正大通,东西爰止总相逢。

三年得侍看成易,一别方追忆可重。

求道钻攻资苦语,治诗挢引美神功。

古砖如石心如玉,持奉犹嫌比不同。

形式: 七言律诗

谢冯庵菜羹

一动归心食指随,盘飧为别已精治。

菜园漂尽官厨洎,肉味三年亦未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客有询幼莲师世兄者书忆

重闱色样若亲身,别日麻衣感尚新。

问说今年当娶妇,师门归去见成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留别南堤

频来树下得闲行,临去何辞粘滞名。

水面风摇金一片,日光柳色晚天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