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林旭对先师陈幼莲观察遗留文章的感慨与追思。诗中充满了对学问、文学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情。
首句“断玑零璧散不拾”,以“断玑”、“零璧”比喻珍贵的知识或文化遗产散失,无法收集,表达了对知识流失的惋惜。接着“田父夜惊莫敢藏”则描绘了人们在面对这些散失的知识时的恐惧与无力感,形象地展现了知识保护的艰难。
“青箱世守亦仅仅,深锁何殊尘网凉”两句,通过“青箱”(古代藏书的箱子)的比喻,强调了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知识被深锁于书籍之中,如同被尘封,难以被广泛传播和利用。
“当年有作必写与,楚亦有分旌与璜”则提到古人创作时的严谨态度,以及作品的珍贵价值,仿佛是楚国的旌旗与玉璜一样宝贵。
“六丁下取须提防”一句,表达了对知识传承的重视,需要精心保存,防止遗失。
接下来的几句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追穿载籍吸元气,浅才薄艳下奔忙”,他像饥渴的学者一样,深入研究各种文献,尽管自己的才能有限,但仍努力不懈。
“古者文章重制诰,至今读数常与杨”表明了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尊重与喜爱,认为它们具有深远的意义。
“圣朝责实所弗尚,诸侯侨戍争求良”则反映了他对当代社会对实际能力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渴求。
“由来陈琳阮瑀集,存者纵富已已亡”提到古代文人如陈琳、阮瑀的作品虽丰富,但随着时间流逝,许多已经消失不见。
“香山居士尚律切,少陵野老穷铺张”通过对比白居易(香山居士)与杜甫(少陵野老)的风格,表达了对不同文学流派的理解与欣赏。
“论诗宗尚见百一,空积腹中千万章”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思考,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数量的积累,更在于质量与内涵。
最后,“茅亭六月忆新落,左右花草罗丹黄”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场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终日相呼语不尽,三复共赏味逾长”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交流讨论的愉悦,以及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与品味。
“钟山回首竟终古,三年忽忽永心丧”则是对逝去的时光与逝去的先师的深切怀念。
“独念遗文后死责,名山何日发辉光”表达了诗人对先师遗留作品的珍视,以及对未来能够发扬光大这些作品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知识的敬畏,也有对文学的热爱,更有对逝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