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篇

鸿雁双双度雁门,相呼相唤不离群。

昼衔芦藋防矰缴,夜宿关河同梦魂。

稻粱既足江南阔,秋水增波叶微脱。

洞庭湖畔卧云沙,彭蠡矶头弄烟月。

一朝无事忽相违,一向东飞一向西。

西飞眇眇秦山曲,东去悠悠沧海湄。

秦山沧海遥相望,顾影徘徊各惆怅。

山有猩鼯与网罗,水有蛟鼍与风浪。

回头却恨不同栖,辛苦皆因独自飞。

不问天南与天北,何时相见得同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鸿雁的群居生活和它们的迁徙旅程。首联“鸿雁双双度雁门,相呼相唤不离群”展现了鸿雁成双结队、互相呼唤的情景,体现了它们的团结和亲情。中间两联通过“昼衔芦藋防矰缴,夜宿关河同梦魂”和“稻粱既足江南阔,秋水增波叶微脱”,描述了鸿雁在白天觅食防备危险,夜晚则共眠于江河,表达了它们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同伴的依赖。

接下来,“洞庭湖畔卧云沙,彭蠡矶头弄烟月”描绘了它们在湖边沙洲和江边礁石上休憩的场景,充满了诗意。然而,“一朝无事忽相违,一向东飞一向西”揭示了分离的瞬间,鸿雁各自东西,开始了孤独的旅程。

“秦山沧海遥相望,顾影徘徊各惆怅”表达了鸿雁对彼此的思念和分别后的孤寂。它们担忧山中的猩鼯和水中的蛟鼍带来的威胁,以及风浪的阻隔。“回头却恨不同栖,辛苦皆因独自飞”进一步强调了它们的孤独和对团聚的渴望。

最后,“不问天南与天北,何时相见得同归”以深情的期盼收束全诗,表达了鸿雁对重逢的期待,以及对自由飞翔中相伴相随的深深向往。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富有画面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态和动物情感的独特洞察。

收录诗词(179)

陈基(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 字:敬初
  • 籍贯:台州临海(今属浙江)
  • 生卒年:1314-1370

相关古诗词

遣怀

策杖江皋每独行,园林二月未闻莺。

红尘陌上应千尺,白发春来又几茎。

自分才疏甘屏迹,久判人弃任浮萍。

汉庭亦有中常侍,安得才如马长卿。

形式: 七言律诗

次韵钱伯行飞云楼小集怀王季野

为惜春光一半过,如渑美酒泛金波。

共知此会情偏重,独恨平生饮不多。

鼓瑟欲终仍缓节,投壶才罢即高歌。

却怜燕子楼中客,苏小桥边奈乐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寄葛子熙杨季民

去年京国樱桃熟,公子亲沾荐庙馀。

色映金盘分处近,恩兼冰酪赐来初。

酒酣惜与杨生别,诗罢叨从葛老书。

今日江南春雨歇,乱啼黄鸟正愁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次韵吴宗师生日感恩诗

化国真人庆日长,五云晴色映金堂。

草征汉室芝房瑞,露浥尧时宝瓮浆。

桂观燕居陵倒景,行宫斋宿候朝阳。

咏歌恩泽期天保,传到人间雨露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