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乐.钱塘

四堂互映,双门并丽,龙阁开府。

郡美东南第一,望故苑、楼台霏雾。

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吴歌处处。

近黄昏,渐更宜良夜,簇簇繁星灯烛,长衢如昼,暝色韶光,几许粉面,飞甍朱户。

和煦。雁齿桥红,裙腰草绿,云际寺、林下路。

酒熟梨花宾客醉,但觉满山箫鼓。

尽朋游、同民乐,芳菲有主。

自此归从泥诏,去指沙堤,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

形式: 词牌: 破阵乐

鉴赏

这首词作于北宋时期,其作者是著名的词人张先,词风格典雅而又不失豪放。从词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切感怀。

"四堂互映,双门并丽,龙阁开府"一句,描写的是一种宏伟壮观的建筑群落,其中“四堂”、“双门”都指向宏大建筑的对称美感,而“龙阁开府”则是对这些建筑宏伟气派的概括。

接着,“郡美东南第一,望故苑、楼台霏雾。”表明了作者对所在之地的深深赞美,这里不仅有建筑,还有自然景观,如“望故苑”、“楼台霏雾”,都是对美好风光的描写。

随后,“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吴歌处处。”则是对南方水乡生活的一种赞叹,其中“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展示了江南水网密布、风光旖旎的特点,而“吴歌处处”则展现出当地文化的活力。

在“近黄昏,渐更宜良夜,簇簇繁星灯烛,长衢如昼,暝色韶光,几许粉面,飞甍朱户。”中,作者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这里的“黄昏”、“良夜”都是对时间美好的感受,而“簇簇繁星灯烛”则是夜晚的点缀装饰,“长衢如昼”表明即便在夜色中,街道仍然灯火通明。而后面的“几许粉面,飞甍朱户”则是在描绘女子的容颜和家宅的华丽。

接下来的“雁齿桥红,裙腰草绿,云际寺、林下路。”是对春日景色的细致描摹,其中“雁齿桥红”、“裙腰草绿”都是对春色的一种赞美,而“云际寺、林下路”则是在描述清幽的自然风光。

在“酒熟梨花宾客醉,但觉满山箫鼓。”中,作者通过“酒熟梨花”、“宾客醉”来描写宴席上的欢乐气氛,而“满山箫鼓”则是在表现一种宏大的背景音乐效果。

最后,“尽朋游、同民乐,芳菲有主。自此归从泥诏,去指沙堤,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是对美好事物的总结和展望,其中“尽朋游”、“同民乐”表达了与朋友共享天伦之乐的愿望,而“芳菲有主”则是在强调这些美好的情感有着具体的归宿。后面的“自此归从泥诏,去指沙堤”,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向往。而“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则是在表达一种壮阔奔放的生活理想。

总体来看,这首词通过对美景、美物、美感的细腻描绘和深切感怀,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191)

张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字:子野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
  • 生卒年:990-1078

相关古诗词

离亭宴.公择别吴兴

捧黄封诏卷。随处是、离亭别宴。红翠成轮歌未遍。

早已恨、野桥风便。此去济南非久,惟有凤池鸾殿。

三月花飞几片。又减却、芳菲过半。

千里恩深云海浅。民爱比、春流不断。

更上玉楼西望,雁与征帆共远。

形式: 词牌: 离亭宴

偷声木兰花

曾居别乘康吴俗。民到于今歌不足。骊驭征鞭。

一去东风十二年。重来却拥诸侯骑。

宝带垂鱼金照地。和气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

形式: 词牌: 偷声木兰花

偷声木兰花(其二)

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目送残晖。

燕子双高蝶对飞。风花将尽持杯送。

往事只成清夜梦。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

形式: 词牌: 偷声木兰花

偷声木兰花(其一)

雪笼琼苑梅花瘦。外院重扉联宝兽。海月新生。

上得高楼无奈情。帘波不动凝釭小。

今夜夜长争得晓。欲梦高唐。只恐觉来添断肠。

形式: 词牌: 偷声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