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提点雪中登楼之什二首(其一)

高情应与水云宽,江北江南望渺漫。

逐马银杯端可赏,屯边铁甲得无寒。

已知与国同休戚,且庆丰年表治安。

杀气已消春意动,曈曈日色上云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高尚的情怀应该像江河湖海般宽广,无论江北江南都显得辽阔无边。
在战场上,银杯中的酒仿佛也能欣赏到马蹄追逐的豪情,士兵身披铁甲,不知是否感到寒冷。
已经明白,国家的安危与个人息息相关,暂且庆祝丰收之年,象征着社会安宁。
战争的杀伐之气已经消散,春天的气息开始涌动,明亮的日光逐渐升高,直照云天。

注释

高情:高尚的情感或情怀。
江北江南:泛指广阔地域,北指长江以北,南指长江以南。
逐马:马匹疾驰。
铁甲:古代士兵的防护装备。
休戚:忧喜、祸福,常用来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线微弱而明亮。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深远情感和浓厚文化气息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丰富表达。首句“高情应与水云宽”透露了一种超脱尘世、胸襟开阔的情怀,似乎在说诗人的心境如同广阔的江南水乡与浮动的云朵一般宽广无边。

接着,“江北江南望渺漫”则将这种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江北江南皆是诗人眺远所及之处,这种对遥远景致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视野,也映射出其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渴望。这种寂寞并非消极,而是一种超脱凡尘、追求精神境界的表达。

“逐马银杯端可赏”一句,通过对骑马饮酒景象的描绘,传递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情趣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不仅是对物质享受的赞美,更是对自由精神的颂歌。

“屯边铁甲得无寒”则是在写边塞之战的艰辛与严酷,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悲怆或痛苦,反而是以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去面对,这种淡定既可能源于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也可能是一种对个人生命境遇的超然。

“已知与国同休戚,且庆丰年表治安”则是诗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同时也在庆祝和平年华、政治清明的美好时光。这里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向往。

“杀气已消春意动”一句,通过对冬去春来的描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变迁,更象征着一种精神状态的转换——从严酷、紧张到温暖、生机勃勃。这种转换不仅是在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也在强调季节更替所带来的希望与活力。

最后,“曈曈日色上云端”则是对春日柔和光线的描绘,这种光线如同诗人的情感一般,温暖而又不失力量,它穿透云层直达天际,象征着诗人心灵的纯净与高远。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超脱、自由而又关切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审美价值的古典诗篇。

收录诗词(94)

吴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备。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 字:恭父
  • 籍贯:休宁(今属安徽)
  • 生卒年:jǐng)(1125~1183

相关古诗词

过丛桂堂故叔祖教授读书之所

古瓦颓垣迹已陈,孤猿别鹤自哀吟。

可怜丛桂烟芜没,惟有一池春水深。

秀木千章新过雨,寒山一带暮伤心。

清风明月时来此,梦断云飞何处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还程彦举诗卷

文采于菟见一斑,旧知句法有渊源。

慇勤不废琢磨力,圆熟几无斧凿痕。

明日风烟空有梦,何时樽酒得重论。

秋来景物皆佳句,写寄银钩莫厌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刘守韵

使君元是一高僧,宿昔诗成自不禁。

便合元刘论伯仲,岂同郊岛费呻吟。

浮云出岫本无意,立雪齐腰谩觅心。

扫洒烟尘须博大,看看九虎下纶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和吕守环秀堂三首(其三)

田家但识丰年乐,见说花城日更长。

如获从公时拄笏,尚能援笔侑飞觞。

鸡豚社瓮年年酒,柿栗园林树树霜。

更倩渔郎问樵径,深山深处是吾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