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三首(其二)

五株树下待月,三板桥头赋诗。

童子不知人意,棹歌却怪归迟。

形式: 六言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独处时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致的和谐交融。

首句“五株树下待月”,以“五株树”为背景,点明了地点,同时暗示了时间——夜晚。待月,既是对月亮即将升起的期待,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静候与思考。这一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期待的氛围。

次句“三板桥头赋诗”,将视线从树下转移到桥头,进一步展开画面。三板桥头,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也预示着诗人的活动——赋诗。赋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情感的抒发和心灵的寄托。

第三句“童子不知人意”,通过一个童子的视角,反衬出诗人的孤独与深思。童子的不解,或许是因为他未能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或是诗人的情感过于深沉,难以被外人轻易感知。这一句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使读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一句“棹歌却怪归迟”,以童子的疑问作为结尾,既是对前文情境的延续,又巧妙地引出了诗人的自我反思。棹歌,即划船时所唱的歌曲,这里借指诗人独自一人在月下泛舟的情景。归迟,既可能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可能是对某种追求的执着。童子的疑惑与诗人的自问,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时间、情感与追求的哲学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自然与自我关系的深入思考。

收录诗词(36)

杨基(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画三首(其三)

一个茅亭晚渡,数声啼鸟秋林。

爱他湖上山色,立尽溪头树阴。

形式: 六言诗 押[侵]韵

八月十七日过乐丘道中书所见

碧树山头僧舍,黄茅林下农家。

满坂香粳已实,沿篱疏菊将花。

形式: 六言诗 押[麻]韵

渔村夕照

独桨村西渔艇,重门树底人家。

夕照平芜远近,小桥流水横斜。

形式: 六言诗 押[麻]韵

西皋词

酒熟黄鸡肥后,月圆丹桂香时。

谁道先生无事,半醒半醉题诗。

形式: 六言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