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虫》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对秋夜中虫鸣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深秋时节特有的凄清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感慨。
首句“也有凄清意,不知鸣向谁”,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哀伤的意境。秋虫的鸣叫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但又无人倾听,这种孤独与无助的情感跃然纸上。接下来,“秋声愁并入,宵枕听还疑”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体验。秋夜的声响与愁绪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是外界的声音还是内心的思绪。夜晚枕着聆听,却疑心那声音并非来自外界,而是内心深处的某种呼唤或自我的回响。
“感物成吾老,卑栖宁尔为”则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对现状的无奈。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低微的生活也难以改变,仿佛一切都成了命运的安排。“相思何处所,泥壁破柴篱”最后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独自一人,面对着破旧的柴篱,心中满是无处寄托的相思之情。这不仅仅是对某个人的思念,更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现实困境中难以实现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秋虫的鸣叫这一自然现象,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又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忧郁和对未来的迷茫。成鹫以细腻的笔触,将秋虫的鸣叫声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使得这首诗既有自然之美的展现,又有深刻的人文关怀,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