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赵抃所作,题为《登越州新昌石佛阁》。诗中描绘了对南明石像的赞美与思考,展现出诗人对于佛教法身普遍性的深刻理解。
首句“南明石像世称奇”,开篇即点出南明石像的独特与非凡,引人入胜。接着,“人说嘉州具体微”一句,通过对比嘉州(今四川乐山)的石像,强调了南明石像在细节上的精妙之处,进一步突出了其艺术价值和独特性。
“大小何烦较吴蜀”,此句以“大小”为切入点,巧妙地将话题从具体的石像转移到更广阔的比较上,暗示了无论大小,石像都蕴含着深邃的意义,无需过分比较其地域间的差异。这种超越地域界限的视角,体现了诗人对艺术与文化普遍性的深刻洞察。
最后,“法身无处不同归”一句,直接揭示了主题的核心——法身(佛教术语,指佛陀的真身或法体,象征真理与智慧)无论在何处,都能找到其存在与体现。这不仅是对石像艺术的赞美,更是对佛法普遍性和内在一致性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宗教情怀与哲学智慧。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南明石像艺术的赞美之旅,更是一次对佛教法身普遍性的深刻探讨,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