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婺源汪氏

曾执干戈卫鲁邦,颍川家世愈芬芳。

扶疏枝叶连江浙,烜赫功名冠魏唐。

卓荦高才当企及,青精一饭故宜偿。

获通谱系诚倾盖,昭穆从斯永不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他曾手持武器保卫鲁地,颍川家族名声更显赫。
他的家族枝繁叶茂,连结江浙一带,功绩显赫超越魏唐时代。
他卓越的才能值得我们仰望,哪怕只有一餐之恩也应深深铭记。
如果能详细了解他的族谱,那真是荣幸至极,他的辈分和亲疏关系从此永记心中。

注释

曾:曾经。
执:持。
干戈:武器。
卫:保卫。
鲁邦:鲁地,古代诸侯国。
家世:家族历史。
愈:更加。
芬芳:声誉美好。
扶疏:枝叶茂盛。
连:连接。
江浙: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浙江。
烜赫:显赫。
功名:功绩声名。
冠:超过。
魏唐:魏晋和唐朝。
卓荦:卓越出众。
企及:仰望达到。
青精:青精饭,传说中仙人的食物,这里比喻珍贵的恩惠。
宜:应当。
谱系:家族世系。
诚:确实,实在。
倾盖:初次相见时车盖相接,表示初次相识。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指宗族中的长幼、亲疏关系。
永不忘:永远铭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应辰赠给婺源汪氏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汪氏家族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其高洁品格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认可。全诗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描绘出汪氏一族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不朽功名。

“曾执干戈卫鲁邦”表明汪氏家族历来是国家的守护者,有着军事才能和忠诚品质。"颍川家世愈芬芳"则指出他们的家风在颍水流域代代相传,越发芬芳。这两句强调了汪氏家族的英雄气概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扶疏枝叶连江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汪氏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与发展。"烜赫功名冠魏唐"则进一步强调他们的功绩和声誉,在当时乃至历代都堪称卓绝。

“卓荦高才当企及”赞美汪氏家族人才辈出,学问渊博,不仅在当下有所建树,更是历史上的佼佼者。"青精一饭故宜偿"可能暗示诗人对汪氏某位成员的个人品质和生活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获通谱系诚倾盖”表明汪氏家族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显赫的成就,同时也对家谱的记载给予极高的重视。这是对他们家族文化传承的一种肯定。"昭穆从斯永不忘"则表示诗人对汪氏家族过去的功绩和贡献将永远铭记在心,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情感和敬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汪氏家族历史成就、文化底蕴以及个人品质的赞美,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笔法,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对于优秀家族的尊崇与期待。

收录诗词(86)

汪应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与谈命郑柯山

柯山落魄一仙翁,二十八宿罗胸中。

学术该通明若鉴,襟期豁达气如虹。

醺醺痛饮一楼月,落落高谈千古风。

一本流年无惜示,贮之他日验穷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太上皇后閤端午帖子词(其十)

阳居大夏方行令,已有微阴次第生。

细察天时知物理,常将儆戒保和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尤美轩

巉然绝壑临招提,仰视疑欲干晴霓。

林峦献状还左右,烟云变相随高低。

少日登高不惮远,喘汗赪颜如夏畦。

却凭轩槛认行处,一览不待穷攀跻。

爱山愿作此轩客,饥火驱出仍东西。

青衫乌帽犯尘土,梦想春绿浮凫鹥。

归寻舟刻剑已往,扁榜仅能存旧题。

道人知我若有失,更附山房拂栱梯。

方欣胜观还昔时,忽讶妙语来磻溪。

茫茫六合有安宅,恍悟十年行路迷。

甘与山僧为逆旅,自使妇姑相勃溪。

暗明通壅悉还汝,无所还者吾其栖。

但惭屋上复加屋,空费囊中金袅蹄。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归云堂

浮云本无心,人心逐云去。

更作归云堂,云归竟何处。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