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何楚才

有客能操耒,而舍其良田。

有客善攻玉,而探珠于渊。

二者之是非,子以谓何如。

子乃舍所急,若是其渠渠。

然余有二说,可为不可为。

所为不可者,子家无寒饥。

所谓可为者,奉养之所资。

余此二说者,子当慎择之。

余尝奇子貌,亦尝怜子文。

不能为子谋,嗟哉空云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积对友人何楚才的回应,探讨了在追求个人兴趣与满足生活需求之间的抉择。诗中通过对比“操耒”耕作与“攻玉”寻宝两种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个道德哲学问题:一个人应当如何平衡个人爱好与生活必需品的获取。

诗的前四句“有客能操耒,而舍其良田。有客善攻玉,而探珠于渊。”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位客人擅长耕种,却放弃了肥沃的土地;另一位客人擅长寻找珍贵宝石,却在深海中冒险。这暗示了在追求个人兴趣与责任之间存在冲突。

接着,“二者之是非,子以谓何如。”提出问题,询问对方如何看待这两种选择。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子乃舍所急,若是其渠渠。”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放弃了他的基本需求去追求兴趣,这是否明智?

接下来的两节“然余有二说,可为不可为。所为不可者,子家无寒饥。所谓可为者,奉养之所资。”进一步阐述了两种可能的选择:一种是放弃基本需求,另一种是兼顾兴趣与生活所需。诗人认为,第一种选择可能导致家庭陷入困境,而第二种则能提供生活资源。

最后,“余此二说者,子当慎择之。”提醒对方在做出决定时要谨慎考虑。诗人还表达了对何楚才外貌和文采的赞赏,但遗憾自己无法为他提供实际帮助,只能空谈。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朋友生活选择的关怀与指导。

收录诗词(738)

徐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字:仲车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 生卒年:1028—1103

相关古诗词

还崔秀才唱和诗

元白有馀势,孟韩无困辞。

子美骨格老,太白文采奇。

当时大道久破碎,人人文字萎薾而支离。

天生数子将卓卓,鸱鸮正成群,一鹗摩天飞。

嗟君不与数子共,使君逸气填塞无所施。

我来虽无知,黄金白玉看如泥。

自从诗卷一入手,掣然直上青云梯。

十宵不睡亦不困,厌宾日日关柴扉。

秋风猎猎吹横河,苍天万里生银波。

起来半夜吸一口,睡魂酒病都消磨。

形式: 古风

赠慎叔良(其一)

昔日黑头交,今为白发叟。

约是三十年,情好于此久。

且待花开时,同把一盏酒。

君看我门前,兼有两株柳。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赠慎叔良(其二)

昨日故人来,慰此白颔叟。

两叟忽相见,面色如饮酒。

将此酒色面,抵却春风寒。

饮酒岂易比,欢好良所难。

我已五十八,君已五十七。

人生勿草草,两公须努力。

形式: 古风

赠慎叔良(其三)

相逢便吐胸中奇,直道而交与世违。

砚席已逾三载共,鸾凰须约一时飞。

嗟予从事于今僻,似子知音自古稀。

好去上书言得失,买臣犹取虎符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