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砧有感

千门俨云端,此地富罗纨。

秋月三五夜,砧声满长安。

幽人感中怀,静听泪汍澜。

所恨捣衣者,不知天下寒。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翻译

无数华美的宫殿高耸入云,这里盛产丝织品。
秋天十五的夜晚,捣衣的声音响彻整个长安城。
深思的隐士心中感触,静静聆听,泪水涟漪。
遗憾的是,那些捣衣的人并未意识到天下的寒冷。

注释

千门:众多华丽的宫殿。
俨:整齐的样子。
云端:高入云霄。
罗纨:精致的丝织品。
秋月:秋天的月亮。
三五夜:十五的夜晚。
砧声:捣衣的声音。
满长安:遍布整个长安城。
幽人:隐居的人,深思者。
中怀:内心。
泪汍澜:泪水涟漪,形容泪流不止。
捣衣者:做衣服的人。
天下寒:天下的寒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的夜晚,月光洒落,城市中的砧声此起彼伏,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带有淡淡忧伤的情境。诗人通过对砧声的倾听,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天下冷暖之感。

"千门俨云端"一句,以宏伟壮丽的景象开篇,设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此地富罗纨"则点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繁华与奢侈,但这种外在的富贵并未带给诗人欢愉,而是转化为一种内心的空寂。

"秋月三五夜"一句,明确了时间背景,深秋之夜,月色清辉,恰如诗人的心境。"砧声满长安"则将视角拉宽,从个体感受扩展至整个都城,砧声似乎成为了连接个人情感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幽人感中怀"一句,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而"静听泪汍澜"则表明这种波动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让诗人潸然泪下。泪水如溪流,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也包含着对世事的感慨。

最后两句"所恨捣衣者,不知天下寒"则点出了诗人的深层次情感——他不只为自己的孤独与凄凉而感伤,更为那些在温暖中无动于衷、不知天下冷暖的人感到惋惜。这种对比之下的悲哀,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洞察。

整首诗通过对砧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态度。

收录诗词(108)

吕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化光。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 籍贯:唐河中(今永济市)
  • 生卒年:771~811

相关古诗词

偶然作二首(其一)

栖栖复汲汲,忽觉年四十。

今朝满衣泪,不是伤春泣。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偶然作二首(其二)

中夜兀然坐,无言空涕洟。

丈夫志气事,儿女安得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登少陵原望秦中诸川太原王至德妙用有水术因用感叹

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

君山喷清源,脉散秦川中。

荷锸自成雨,由来非鬼工。

如何盛明代,委弃伤豳风。

泾灞徒络绎,漆沮虚会同。

东流滔滔去,沃野飞秋蓬。

大禹平水土,吾人得其宗。

发机回地势,运思与天通。

早欲献奇策,丰财叙西戎。

岂知年三十,未识大明宫。

卷尔出岫云,追吾入冥鸿。

无为学惊俗,狂醉哭途穷。

形式: 古风

道州月叹

别馆月,犁牛冰河金山雪。

道州月,霜树子规啼是血。

壮心感此孤剑鸣,沈火在灰殊未灭。

形式: 古风 押[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