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姚座师

清时词赋满长安,抱瑟逢人未忍弹。

铅椠尚惭诸弟子,皂袍先作老儒官。

朝敲驴背吟常苦,夕写蝇头帙已残。

不是玉堂经品藻,有谁青眼国门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明代的文人李之世,他身处繁华的长安,怀抱琴瑟,却未曾轻易弹奏,仿佛在等待着什么重要的时机或人物。诗中流露出他对学问和文学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谦逊态度。

首联“清时词赋满长安,抱瑟逢人未忍弹”点明了时代背景与诗人的心态。在清明的时代背景下,才华横溢的词赋充斥于长安城中,而诗人却怀抱着琴瑟,面对众人却迟迟不愿弹奏,这既表现了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也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期待或犹豫。

颔联“铅椠尚惭诸弟子,皂袍先作老儒官”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自我反省与谦卑。他自认在学问和文学上的成就还不及自己的弟子,同时以“老儒官”的身份自嘲,显示了他对传统教育和学术传承的尊重,以及对自己年龄增长和角色转变的感慨。

颈联“朝敲驴背吟常苦,夕写蝇头帙已残”则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的创作状态。清晨时分,他骑着驴子,吟诵诗文,常常感到痛苦与挣扎;傍晚时分,他在灯下抄写书籍,直到卷轴残破。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勤奋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

尾联“不是玉堂经品藻,有谁青眼国门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作品能否得到公正评价的忧虑。他认为如果不是在朝廷这样的高雅场所被品评,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这既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思,也是对自己作品价值的一种自信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文人在追求艺术与学问道路上的执着与谦逊,以及对社会评价的敏感与期待,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时代特色。

收录诗词(1344)

李之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经绿护屏村

山行数十里,渐觉有人家。

隔坞闻春白,沿溪尽沤麻。

泉流经九曲,磴道入三丫。

穴处依山谷,刀耕近水涯。

土垣桑作户,蓬巷竹成遮。

灌木环村背,垂藤傍屋牙。

居人惯逐虎,迷路屡惊蛇。

秋垄家家麦,春苗处处蛙。

甘瓜持作馔,苦叶代烹茶。

简朴淳风在,栖迟世代遐。

暝猿时挂树,幽涧自飘花。

到此尘心尽,农谈日易斜。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将北上过江门别林阳仲

岂是齐竽误,谁明卞璞心。

生涯随去住,吾道亦浮沈。

桂棹江门坞,兰房翠岳阴。

向来同燕赏,此夕漫商参。

猿鹤故山梦,风尘行路吟。

睽违方在即,何以叙遐襟。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舟行

舟行无日夕,江上变晴阴。

不是时清眺,那堪此滞淫。

岸梅初绽子,堤柳未成林。

断碛残冰溜,寒沟宿雨侵。

沿圻经曲折,触望极高深。

景物居然异,羁閒此共寻。

随波怜泛泛,似梗去沈沈。

睹燕知时换,闻猿断客心。

劳生非所问,怀土思难任。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赋得江上霞

明霞出江渚,冉冉丽层霄。

插汉疑鲸饮,填河象鹊桥。

光浮云母障,影落蛟人绡。

披日扶丹毂,行云映翠翘。

长空如挂练,若木共擎标。

驾海常朝汉,兴波欲赴潮。

遥山点翠黛,近浦拂兰苕。

蜃气浮疑结,灵旗飒共飘。

羽人持绛节,海客拾明瑶。

今夕乘槎者,宁知天路迢。

形式: 排律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