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朱氏椿萱堂

吾闻漆园之木八千秋,又闻北堂萱草能忘忧。

朱卿夫妇俱白头,儿也贡入帝王州。

口传天语出丹阙,马蹄蹋遍闽山月。

儿心何以报春晖,回望飞云隔吴越。

左手擘荔枝,右手持槟榔。

它山岂不好,不如归故乡。

登朝见天子,沐浴承休光。

龙河雪消春水长,愿乞还家三釜养。

入门堂上见椿萱,灵柯锐叶俱无恙。

读书椿树下,进酒萱花傍。

更分白兔所捣之玄霜,父兮母兮发苍苍。

金兰玉树照庭户,直与窦家五桂同芬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充满深情的画面,通过朱氏夫妇及其子女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漆园之木”、“北堂萱草”等典故,象征着长寿和无忧,同时也暗喻了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情感。

首句“吾闻漆园之木八千秋”,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大椿”,寓意家族如同大椿般长久不衰,象征着朱氏家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接着,“又闻北堂萱草能忘忧”,引用了萱草的典故,萱草在古代常被用来象征母亲,暗示母亲的慈爱能够抚慰人心的忧愁,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

“朱卿夫妇俱白头,儿也贡入帝王州”,描述了朱氏夫妇年岁已高,儿子却远赴京城为官,体现了家族成员间不同的生活轨迹和责任担当。接下来,“口传天语出丹阙,马蹄蹋遍闽山月”,描绘了儿子在朝廷中的忙碌与奔波,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儿心何以报春晖,回望飞云隔吴越”,表达了儿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回报之心,虽然身处远方,但心中始终挂念着家人。随后的“左手擘荔枝,右手持槟榔”,通过具体的动作,展现了儿子对家乡风物的怀念,以及对父母的关心。

“它山岂不好,不如归故乡”,强调了无论外界如何美好,都无法替代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接下来,“登朝见天子,沐浴承休光”,描绘了儿子在朝廷中的荣耀与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家族荣誉的重视。

“龙河雪消春水长,愿乞还家三釜养”,表达了儿子希望早日回到家乡,陪伴年迈的父母,尽孝道的心愿。最后,“入门堂上见椿萱,灵柯锐叶俱无恙”,描绘了儿子回家后与父母团聚的场景,以及对家中环境的安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朱氏家族的和谐与幸福,以及家庭成员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诗人胡奎以明快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的家庭画卷,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收录诗词(1955)

胡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谢南康张少府惠带

南康少府休官日,三径黄花有佳色。

寄来束带水犀文,令我腰围较宽窄。

乌纱高帽白苧衣,系来稚子道相宜。

入手御炉烟气重,知卿来自凤凰池。

我亦平生爱疏散,可恨与卿相见晚。

秋来消瘦苦耽诗,一日几回移带眼。

湖鱼白白湖蟹肥,禾黍满田黄雀飞。

秋水野航三十里,停云西望思依依。

形式: 古风

集杜少陵诗句一首奉寄云庵法师

台州地阔海溟溟,南极老人自有星。

千崖无人万壑静,老身古寺风泠泠。

有时自发钟磬响,芝草琅玕日应长。

昏黑应须到上头,安得仙人九节杖。

不见旻公三十年,清诗句句尽堪传。

陶冶性灵存底物,晴窗检点白云篇。

形式: 古风

题竹雪山房为王御史作二首(其一)

绣衣柱史铁作冠,平生爱种青琅玕。

山中岁晚读书处,积雪满庭生翠寒。

常时见竹不见雪,竹雪双清更奇绝。

冰壶照彻此君心,璞玉镌成此君节。

平明四望岩壑间,矫如群龙下瑶坛。

黄陵女儿骑白凤,风裳月佩鸣珊珊。

恍然张乐洞庭野,倒卷银河向天写。

九重阊阖参差开,八极空明不知夜。

是时绣衣朝紫皇,下视九点烟茫茫。

会当裁作十二琯,坐使寒谷回春阳。

形式: 古风

题竹雪山房为王御史作二首(其二)

有竹岂不佳,有雪亦自好。

金声来户外,玉气出林表。

昔闻王子猷,夜访戴安道。

当时有此君,相见必倾倒。

千载回舟兴,至今犹未了。

引领仰高风,何由写怀抱。

卓哉岁寒姿,贞白永相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