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咏》由清代诗人张凌仙所作,以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深沉而富有哲理的画面。
首句“家住青山侧,青山断尘迹”,诗人以“家”与“青山”的关系开篇,暗示自己远离尘嚣,隐居于自然之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接着,“浮世几兴亡,依旧青山色”一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广阔的宇宙相联系,表达了对世间变迁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永恒自然之美的向往和依赖。
“明镜如满月,朝朝弄妆靓”运用比喻手法,将明镜比作满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明亮,每天都在精心打扮自己的心灵世界,追求精神上的美丽与和谐。然而,“一自弃尘埃,不照孤鸾影”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即使在如此纯净的世界里,也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感。
后两句“夙昔爱鸣琴,流泉指下生。子期今已没,谁听断肠声?”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回忆起过去喜爱弹琴的时光,那潺潺的流水仿佛是琴声的延伸,充满了生命的韵律。然而,知音难觅,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这里被引用,表达了对失去知音的哀伤与无奈。最后一句“谁听断肠声?”既是问天也是问地,更是问自己,表达了对生命中美好瞬间消逝的感慨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生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孤独与寂寞的深刻体验,以及对知音难遇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