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游朴为金存庵老师在霞举楼宴席上的即兴之作。诗中充满了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师长的敬仰之情。
首联“一去门墙三十秋,重瞻杖舄念悠悠”,诗人回忆与金存庵老师分别已有三十年之久,再次见到老师的仪态,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这里的“杖舄”指的是老人所用的拐杖和鞋履,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老年的到来。
颔联“依然孺子当年榻,更上元龙此日楼”,诗人提到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躺在老师的榻上,而今却站在了更高的楼阁之上。这里运用了典故,将自己与古代的贤士相比,表达了对老师教导之恩的感激以及自己成长的自豪。
颈联“绪论难穷攻木秘,玄言已遂饮河求”,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学问追求的深沉思考。诗人认为,对于学问的探讨是无穷无尽的,就像攻木之秘难以穷尽,而对玄奥之言的追求也如同饮河一般,永远无法满足。这体现了诗人对知识探索的执着精神。
尾联“自怜行役随蓬转,明发仍牵去住愁”,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如同漂泊的行者,随着生活的波折而不断变换,明天醒来仍会为离别与相聚的愁绪所牵绊。这一联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以及对与师长相聚时光的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师长的深厚情感、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学问追求的执着,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深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