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其八)骠国乐

骠之乐器头象驼,音声不合十二和。

促舞跳趫筋节硬,繁辞变乱名字讹。

千弹万唱皆咽咽,左旋右转空傞傞。

俯地呼天终不会,曲成调变当如何。

德宗深意在柔远,笙镛不御停娇娥。

史馆书为朝贡传,太常编入鞮靺科。

古时陶尧作天子,逊遁亲听康衢歌。

又遣遒人持木铎,遍采讴谣天下过。

万人有意皆洞达,四岳不敢施烦苛。

尽令区中击壤块,燕及海外覃恩波。

秦霸周衰古官废,下堙上塞王道颇。

共矜异俗同声教,不念齐民方荐瘥。

传称鱼鳖亦咸若,苟能效此诚足多。

借如牛马未蒙泽,岂在抱瓮滋鼋鼍。

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河。

是非倒置自古有,骠兮骠兮谁尔诃。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歌]韵

翻译

骏马之国的乐器顶端像骆驼,音调并不符合传统的十二律和谐。
快速的舞蹈跳跃着,肌肉骨骼显得僵硬,复杂的言辞混乱,连名称都变得错乱。
无数次的弹奏与歌唱都显得沉闷压抑,左转右旋只是空洞的摇摆。
他们向地向天的呼唤终究无法被理解,乐曲完成调性变化又能怎样呢?
德宗皇帝深意在于安抚远方民族,因此不使用雅正的钟鼓,而让美女歌舞暂停。
史官将其记载为朝贡的传记,太常寺则将其归入异族音乐的类别。
古代尧帝作为天子,谦逊地倾听民间的康衢之歌。
他还派遣使者手持木铎,走遍天下搜集民谣。
万民的心声都能被透彻理解,四方诸侯也不敢施加繁重的苛政。
他让所有的人在区内击壤游戏,恩泽甚至远达海外。
秦朝霸业之后周朝衰落,古代的礼乐制度废弃,上下阻隔,王道受损。
人们只夸耀不同的风俗被同化,却不想念百姓正遭受疾病的困扰。
传说中连鱼鳖也生活安乐,如果真能如此,确实值得称赞。
好比牛马还未得到滋养,岂能在乎用手捧水去滋养鼋鼍这些水生动物。
教育感化历来有其源流,必须先渡过河流才能到达大海。
是非颠倒自古就有,对于骠国音乐的非议,又有谁能真正责备呢?

注释

骠之乐器:骠国(古国名)的乐器。
头象驼:乐器头部形状像骆驼。
十二和:中国古代音乐的十二律和谐。
促舞:快速紧凑的舞蹈。
趫:形容动作敏捷。
筋节硬:肌肉和关节显得僵硬。
繁辞:复杂的言辞。
名字讹:名称错乱。
千弹万唱:形容演奏歌唱次数极多。
咽咽:声音低沉、不畅快。
傞傞:摇摆不定的样子。
俯地呼天:比喻极度的无奈或求助。
不会:不能被理解或接受。
德宗: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
柔远:安抚边远地区的民族。
笙镛:指雅正的音乐,笙是吹奏乐器,镛是大钟。
史馆:负责编写历史的机构。
朝贡传:记录外国朝贡的文献。
太常:古代掌管礼乐的官员和机构。
鞮靺科:分类异族音乐的类别。
陶尧:即尧帝,传说中的圣君。
逊遁:谦逊退避。
康衢歌:民众在康庄大道上的歌声,象征盛世。
遒人:古代传达政令、采集民情的官员。
木铎:铜质响器,用于宣布政令或采集民谣。
洞达:彻底理解。
四岳:古代四方诸侯的总称。
烦苛:繁重的苛捐杂税。
区中:国内,指中原地区。
击壤块:古代的一种游戏,象征太平盛世。
燕及:恩泽遍及。
海外:远方。
覃恩:广施恩泽。
秦霸周衰:秦朝兴起,周朝衰败。
古官:古代的官制和礼乐制度。
王道颇:王道受损,道德政治原则偏离。
共矜:共同夸耀。
异俗:不同的风俗习惯。
声教:通过音乐教化。
齐民:平民百姓。
荐瘥:疾病频发。
鱼鳖亦咸若:连鱼鳖都生活得安乐。
咸若:都很好,安乐。
牛马未蒙泽:比喻百姓还未得到恩惠。
抱瓮:手捧陶罐浇水,比喻辛苦劳作。
鼋鼍:大型水生动物,比喻底层人民。
教化:教育和感化。
源委:源头和流程,比喻事物的本末和发展过程。
是非倒置:对错混淆。
骠兮骠兮:对骠国的称呼,带有感叹意味。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其八)中的“骠国乐”。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古代音乐的怀念,以及对于当时音乐失传、流变的哀叹。

诗中开头即描绘了一种异域乐器,形象奇特,却又音声不和谐,十二律所不容。接着描述舞者跳动之急促,筋骨之硬朗,与古代优雅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这段落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流行的粗糙、失去古典韵味的音乐的不满。

接下来,“千弹万唱皆咽咽”、“左旋右转空傞傞”,则是对当时音乐演奏技术的批评,认为虽有众多的乐曲与动作,却都显得生硬、无神。诗人感叹这些表演无法触及古人的精神内涵。

“俯地呼天终不会”、“曲成调变当如何”,则是对音乐失传的哀叹,询问这种情况将如何解决。紧接着,“德宗深意在柔远,笙镛不御停娇娥”,表达了诗人希望恢复古代音乐风格的愿望,但现实中却难以实现。

史馆书为朝贡传,太常编入鞮靺科”显示了对历史记载与官方认可的音乐形式的尊重。"古时陶尧作天子,逊遁亲听康衢歌"则提到了古代帝王亲自参与音乐创作和欣赏的美好往事。

“又遣遒人持木铎,遍采讴谣天下过”反映了诗人对广泛搜集民间乐曲以恢复传统的渴望,而"万人有意皆洞达,四岳不敢施烦苛"则是对这种努力的一种肯定。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述古代帝王如何教化天下、使远方之地也能受到恩泽,强调了音乐在传播文化和教化民众方面的重要作用。"秦霸周衰古官废,下堙上塞王道颇"则是对历史变迁中音乐失传的哀叹。

“共矜异俗同声教,不念齐民方荐瘥”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地区、民族能够通过共同的声音达到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美好愿景。"传称鱼鳖亦咸若,苟能效此诚足多"则是对这种理想化的音乐教育效果的期待。

最后,“借如牛马未蒙泽,岂在抱瓮滋鼋鼍”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人们尚未受到教化,如同牛马未得甘露的忧虑。而"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河"则是对恢复古代音乐教育传统的决心和信念。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失传文化的怀旧之情。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和裴校书鹭鸶飞

鹭鸶鹭鸶何遽飞,鸦惊雀噪难久依。

清江见底草堂在,一点白光终不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咏廿四气诗.大雪十一月节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

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

黄钟随气改,鴳鸟不鸣时。

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

形式: 五言律诗

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形式: 五言律诗

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