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其八)中的“骠国乐”。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古代音乐的怀念,以及对于当时音乐失传、流变的哀叹。
诗中开头即描绘了一种异域乐器,形象奇特,却又音声不和谐,十二律所不容。接着描述舞者跳动之急促,筋骨之硬朗,与古代优雅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这段落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流行的粗糙、失去古典韵味的音乐的不满。
接下来,“千弹万唱皆咽咽”、“左旋右转空傞傞”,则是对当时音乐演奏技术的批评,认为虽有众多的乐曲与动作,却都显得生硬、无神。诗人感叹这些表演无法触及古人的精神内涵。
“俯地呼天终不会”、“曲成调变当如何”,则是对音乐失传的哀叹,询问这种情况将如何解决。紧接着,“德宗深意在柔远,笙镛不御停娇娥”,表达了诗人希望恢复古代音乐风格的愿望,但现实中却难以实现。
史馆书为朝贡传,太常编入鞮靺科”显示了对历史记载与官方认可的音乐形式的尊重。"古时陶尧作天子,逊遁亲听康衢歌"则提到了古代帝王亲自参与音乐创作和欣赏的美好往事。
“又遣遒人持木铎,遍采讴谣天下过”反映了诗人对广泛搜集民间乐曲以恢复传统的渴望,而"万人有意皆洞达,四岳不敢施烦苛"则是对这种努力的一种肯定。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述古代帝王如何教化天下、使远方之地也能受到恩泽,强调了音乐在传播文化和教化民众方面的重要作用。"秦霸周衰古官废,下堙上塞王道颇"则是对历史变迁中音乐失传的哀叹。
“共矜异俗同声教,不念齐民方荐瘥”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地区、民族能够通过共同的声音达到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美好愿景。"传称鱼鳖亦咸若,苟能效此诚足多"则是对这种理想化的音乐教育效果的期待。
最后,“借如牛马未蒙泽,岂在抱瓮滋鼋鼍”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人们尚未受到教化,如同牛马未得甘露的忧虑。而"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河"则是对恢复古代音乐教育传统的决心和信念。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失传文化的怀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