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亮携晁无咎清美堂记来求诗为赋此一篇

先生不出二十年,幅巾种树老卢泉。

卢泉水木清且妍,筑堂流水茂树间。

晁侯作记笔如椽,画栏素壁青瑶镌。

明珠白璧光射天,先生矜诧喜欲颠。

春归野岸绿漪涟,青山东缺如断环。

雪消风软山苍然,杏梢红破胭脂寒。

先生醉狂梦思山,自驾草车束尘编。

上堂读书门画关,金徽朱丝弄猗兰。

相思古人太古前,若非豪士鲁仲连。

即是幽人梁伯鸾,先生好学老益坚。

少时不信功名艰,青衫屡补履决穿。

晚知有命绝可怜,归来自买汶上田。

䆉稏香露凝秋殷,只知留客有酒钱。

肯问釜粥寒齑酸,拖金曳绣卷晓班。

何似布褐暖且宽,先生所愿一何廉。

贵人孰与先生贤,朱门铜臭厨肉膻。

夜阑白月照管弦,美人一笑夭桃燃。

安知贤达死丘园,正恐后世终无传。

此意已输先生先,我今欲归无由缘。

蕙帐依约闻清猿,何时相从一醉眠。

梨花杨柳傍禁烟,曾点浴沂春衣单。

德公渡沔应已还,山中桂枝聊攀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和心境,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学问的追求。诗中的隐士在卢泉水畔筑堂而居,享受着清雅的环境,与晁无咎共同创作了《清美堂记》,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诗中提到的“明珠白璧光射天”,不仅形容了堂记文采斐然,也象征了隐士的高尚品质和才华。春天的景色被细腻地描绘,绿波荡漾,青山如环,杏花绽放,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宁静和谐的画面。隐士在这样的环境中饮酒作乐,醉心于读书和音乐,体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洁情操。

诗中还提到了隐士对功名的看法转变,从年轻时的不以为意到晚年认识到命运的不可强求,最终选择归隐田园,享受自然与学问带来的乐趣。这种对生活态度的转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

最后,诗中通过对比贵人与隐士的生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赏,认为真正的贤达之士应当像隐士一样,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同时,也暗示了隐士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其价值和影响可能超越了世俗的评价,值得后世铭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学问和理想生活方式的赞美,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深度。

收录诗词(979)

邹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籍贯: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060—1111

相关古诗词

三朡亭

结构安在哉,荒凉但郊薮。

无言对斜阳,庐儿亦搔首。

唯馀旧时春,年年暗榆柳。

弃置勿复论,兴衰古来有。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成阳

茅茨土阶不图好,想见游宫滋草草。

有时警跸从天来,谇语应无路傍老。

可封之民纷万邦,岂独兹城知所保。

谷林南畔今如何,烟草茫茫车马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范蠡冢

山栖尝胆时,祸胎久已孕。

欲令苏台倾,端俟天人应。

夫子实奇才,大事力能胜。

中分句践忧,内外各宜称。

一鼓雪前羞,功名在乘兴。

向非断以独,未必还千乘。

荆棘梗寒宫,晨朝露常凝。

可怜东门眼,至此不得瞪。

乌喙鲜克终,天道亦恶剩。

脱身海上来,嘉言谁与赠。

位高金更多,所向岂蹭蹬。

况有绝代姿,提携充妾媵。

试看剑头血,何如穷绝磴。

由来进退间,处之贵不懵。

孤坟忽生疑,文献良足證。

吴人未忘情,高楼时一凭。

形式: 古风 押[径]韵

恭王殿

昔人语君臣,相须比弓矢。

乃若父子间,至情非所拟。

惟王适帝心,重以才艺美。

朝罢正临轩,隤丸未云已。

谁令羽翮摧,高飞为中止。

朅来天宇东,基构傍菏水。

灵光屹相望,应陋苟完矣。

于今崇传舍,便是当时阯。

那知王者居,日与行子市。

悲风起庭槐,飒飒盈双耳。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