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徙关中兵备河东

胡兵绝当路,戍卒下河源。

烽火飞狐口,旌旗积雁门。

和亲固下策,薄伐本中原。

谁断匈奴臂,非无国士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闻徙关中兵备河东》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诗句展现了对边防战事的关注与思考。

首联“胡兵绝当路,戍卒下河源”,描绘了边境上敌军的威胁与守军的部署。胡兵,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军队;当路,即道路,这里指边境要道;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河源,可能是指黄河源头或与之相关的地区。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示了敌军在边境线上活动,而守军则在河东地区加强了防御。

颔联“烽火飞狐口,旌旗积雁门”,进一步描述了边防的紧张局势。烽火,古代传递警报的信号;狐口,可能是指靠近边境的某个地点;旌旗,军队的旗帜;雁门,地名,位于今山西代县附近,历史上是重要的边防要塞。这两句诗通过烽火与旌旗的动态对比,展现了边防线上战争的紧迫与军队的备战状态。

颈联“和亲固下策,薄伐本中原”,表达了诗人对边防策略的看法。和亲,指的是通过联姻等方式与敌方和平共处的政策;下策,次优选择;薄伐,轻率出兵;中原,泛指中国腹地。这两句诗批评了和亲作为解决边患的策略,并指出轻率出兵并非长久之计,强调了稳固中原的重要性。

尾联“谁断匈奴臂,非无国士恩”,提出了一个反问,探讨了如何有效解决边患问题。断匈奴臂,可能象征着彻底击败敌人的行动;国士恩,对国家有大功勋的英雄。这句诗暗示了需要有真正的英雄人物采取果断行动,而非仅仅依靠策略或表面的恩惠。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防战事的描绘和对策略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与稳定的高度关注,以及对有效解决边患问题的深思熟虑。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立冬后风雨

冷雨欲成雪,高风催过云。

流光随衮衮,吹萚共纷纷。

此去天地闭,向来金石焚。

敝貂宁独恨,四序欲平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别西掖手种小梧桐赠三阁老

亭亭高未足,玩玩意空深。

颇似少陵叟,能留一院阴。

幸今长勿剪,无用晚知音。

莫作吴侬态,翻从爨下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西风

西风木叶下,远想洞庭秋。

物色摧年老,天时助客愁。

李衡千树橘,张翰一渔舟。

亦自人间乐,功名安足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盗贼

村落枹鼓起,城楼刁斗频。

畏涂深虎豹,行路入荆榛。

故老人人怨,烽烟处处新。

桃源容客棹,属意武陵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