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闻徙关中兵备河东》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诗句展现了对边防战事的关注与思考。
首联“胡兵绝当路,戍卒下河源”,描绘了边境上敌军的威胁与守军的部署。胡兵,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军队;当路,即道路,这里指边境要道;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河源,可能是指黄河源头或与之相关的地区。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示了敌军在边境线上活动,而守军则在河东地区加强了防御。
颔联“烽火飞狐口,旌旗积雁门”,进一步描述了边防的紧张局势。烽火,古代传递警报的信号;狐口,可能是指靠近边境的某个地点;旌旗,军队的旗帜;雁门,地名,位于今山西代县附近,历史上是重要的边防要塞。这两句诗通过烽火与旌旗的动态对比,展现了边防线上战争的紧迫与军队的备战状态。
颈联“和亲固下策,薄伐本中原”,表达了诗人对边防策略的看法。和亲,指的是通过联姻等方式与敌方和平共处的政策;下策,次优选择;薄伐,轻率出兵;中原,泛指中国腹地。这两句诗批评了和亲作为解决边患的策略,并指出轻率出兵并非长久之计,强调了稳固中原的重要性。
尾联“谁断匈奴臂,非无国士恩”,提出了一个反问,探讨了如何有效解决边患问题。断匈奴臂,可能象征着彻底击败敌人的行动;国士恩,对国家有大功勋的英雄。这句诗暗示了需要有真正的英雄人物采取果断行动,而非仅仅依靠策略或表面的恩惠。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防战事的描绘和对策略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与稳定的高度关注,以及对有效解决边患问题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