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请自赞(其一)

冷泉亭放闸,换尽时人眼睛。

见山堂看云,甚处讨他巴鼻。认得完全,是则未是。

手中黑竹篦,不能打得你。胡乱三十年,全无巴鼻。

叨居六七刹,无补宗教。翻著梵志袜,疑之者多。

倒用司农印,识之者少。

出岭既不能跂步玄沙,入岭又何敢追踪雪老。

上人担头不堪泊蝇,也能带得。

老僧去那逢人展,似即不无。

若谓起杨岐正宗,疏东涧正派,且莫谤渠好。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汇和哲理为载体,展现了诗人对修行过程中的自我认知与反思。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种种体验和感悟。

“冷泉亭放闸,换尽时人眼睛。”开篇以自然景象为喻,暗示通过修行,心灵得以净化,超越世俗眼光的束缚,获得新的视角和理解。

“见山堂看云,甚处讨他巴鼻。”进一步强调修行过程中对内心世界的观照,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如同在云雾缭绕的山堂中观察云的变化,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与洞察力。

“认得完全,是则未是。手中黑竹篦,不能打得你。”这里通过“完全”与“未是”的对比,以及对“黑竹篦”的描述,表达了修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自我反省的过程。黑竹篦象征着修行路上的工具或手段,但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和转变。

“胡乱三十年,全无巴鼻。叨居六七刹,无补宗教。”诗人反思自己三十年的修行生活,虽然身处佛教寺院(刹),但并未真正融入宗教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对自我修行成果的质疑和反省。

“翻著梵志袜,疑之者多。倒用司农印,识之者少。”通过对比“梵志袜”(佛教僧侣的鞋袜)和“司农印”(古代官印),强调了在修行过程中,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性,以及这种统一性往往不易被他人理解和认同。

“出岭既不能跂步玄沙,入岭又何敢追踪雪老。”这两句诗通过“出岭”与“入岭”的比喻,表达了修行者在不同环境下的挑战与适应,同时也暗示了对传统修行路径的尊重与超越。

“上人担头不堪泊蝇,也能带得。”“上人”指修行高深的僧人,此处通过“担头不堪泊蝇”与“也能带得”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面对诱惑与挑战时的坚韧与智慧。

“老僧去那逢人展,似即不无。”最后两句诗通过“老僧”的形象,表达了修行者在与世人的交流中,既能保持独立与内省,又能展现佛法的智慧与慈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和感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我认知、修行实践以及与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关于内心觉醒、自我超越和与世和谐的主题。

收录诗词(247)

释广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禅人请自赞(其二)

北山云拥千岩秀,西子湖平万壑流。

水石光中闲送目,无边刹海一毫收。

形式: 押[尤]韵

印维那请自赞

眼看东南,意在西北。毗卢印倒用,辊动古井蓬尘。

兴化棒不施,撒下青天雨雹。

腾身一掷,而抹过万仞龙门。

掉臂径去,而何有连云栈阁。

祖师心印谁是亲传,麟兮龙兮峥嵘头角。

形式:

雪牧

整顿蓑衣禦苦寒,自家水牯自家看。

白漫漫处无香草,笛弄梅花过别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恶钳锤下现针锋,正眼开时一线通。

百匝千重俱劄透,始知个是夜深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