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朱德润的《送刘德璋提点还宜兴通真观》描绘了一幅仙道隐逸的景象。诗中以“通真仙观”开篇,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仿佛读者已置身于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欲凌虚”三字,既表达了对仙道境界的向往,也暗示了刘德璋提点即将回归其隐居之所的通真观。
接着,“牝谷先生昼隐居”一句,通过“牝谷先生”的典故,进一步渲染了隐士生活的宁静与神秘。而“玄鹤不归华表柱,白云长护紫泥书”两句,则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玄鹤象征着仙人的踪迹,白云则代表着守护与庇佑,紫泥书则是对道家经典或仙道学说的隐喻,整体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远离尘嚣的意境。
“桐棺已化人徒仰,铁锁高悬孰可舒”两句,通过描述仙人逝去后仅留下的遗迹,以及铁锁高悬无法开启的场景,表达了对仙道生活不可复得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仙道精神的追慕与向往。
最后,“便欲束书阳羡路,青牛春晚又回车”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追随刘德璋提点的脚步,前往宜兴通真观,继续探寻仙道之路的愿望。这里的“青牛”和“回车”都是对古代仙人出行的象征,充满了浓厚的道家色彩。
整首诗通过对仙道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仙道精神的向往,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美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