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山

山形如踞虎,下就清溪饮。

蜷奇落波光,古院压其䪴。

客来翠微亭,沿山水淰淰。

纡径入幽峭,五月寒已甚。

云根极盘转,挟我快踔踸。

遍崖多铭镌,剥肤山应㾛。

日光眩苔色,欲读不可审。

缅昔贤刺史,文彩烂云锦。

飞泉响石间,日日对高枕。

山乃因人名,馀韵劳结恁。

望江跻其巅,长风吹懔懔。

那得此巨流,一泻作墨沈。

泼写山川奇,后见皆敛衽。

形式: 古风 押[寝]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齐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将齐山的山形、水流、云雾、岩石、日光、历史遗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故事一一展现出来。

首先,诗人以“山形如踞虎”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齐山的雄伟气势,仿佛一只蹲坐的猛虎,俯瞰着下方清澈的溪流。接着,“蜷奇落波光,古院压其䪴”,进一步展现了山势的奇特与水光的映照,以及古老的寺院在山脚下静默的存在,营造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

“客来翠微亭,沿山水淰淰”,诗人想象游客在翠绿的山中漫步,沿着蜿蜒的山路,欣赏着山水之美。接下来的“纡径入幽峭,五月寒已甚”,则描绘了深入山中的艰难旅程,即使是在炎热的五月,也能感受到山中的清凉与宁静。

“云根极盘转,挟我快踔踸”,诗人通过云雾的缭绕,表达了自己在山中自由行走的畅快感受。随后,“遍崖多铭镌,剥肤山应㾛”,描述了山崖上刻满的铭文,反映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

“日光眩苔色,欲读不可审”,日光照耀下的苔藓,色彩斑斓,但想要阅读其中的文字却难以辨认,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深思。

最后,“缅昔贤刺史,文彩烂云锦”,诗人追忆古代的官员,他们的文采如同云锦般绚烂,与山川之美相得益彰。接着,“飞泉响石间,日日对高枕”,描绘了山间的瀑布与岩石之间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们在此处享受宁静生活的场景。

“山乃因人名,馀韵劳结恁”,山的名字因人的存在而流传,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令人回味无穷。最后,“望江跻其巅,长风吹懔懔”,诗人站在山顶,面对江水,感受着长风的凛冽,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齐山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望华亭

日晡携酒上危亭,亭外云峦接杳冥。

送客五溪声入座,邀人九子翠依棂。

山因当路名增重,客到凭栏眼已青。

多少征夫掉头去,独将颜色助山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发一宿庵

曾闻绝顶接天梯,几叠烟岚望已迷。

得意总忘山远近,但行休问路东西。

飘萧洞气成飞雨,冥漠丹根获紫泥。

常自笑人岩畔月,有山如此不幽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游九华山放歌

昔行江上望岞㟧,船头抚髀复雀跃。

向山手指十幅篷,可怜风利不得泊。

当时迎送百里馀,了了望见高真居。

如何今日及山麓,云塞反使山有无。

平冈衍阜经略尽,路险心知入佳境。

千寻未上气已吞,一步犹馀力加猛。

琅玕芝肉夹道生,奇峰削壁森成城。

疑神疑鬼呼欲出,至竟但可以石名。

半山尚有云漫白,绝顶空青砉开辟。

云来摐壑如有声,云去翻空已无迹。

此时望江江渺然,鹅毛一白粘遥天。

时移境换迭相望,心空股慄神魂迁。

新罗老衲浮海至,一千年来占山气。

骑鲸主簿迹亦留,仙佛争灵有兴替。

朝钟暮鼓声殷雷,翠微光薄金碧堆。

只有青莲读书屋,至今基址荒苍苔。

才人身后偏萧索,有句通神不惊俗。

谁知举笔点窜间,已使名山擅名目。

天台一号谁分更,我欲削之言苦轻。

世无其人山亦晦,山意待我如含情。

峰虽呼九析有百,菡萏将开手生擘。

银河倒挂渌水来,碎渗翁翁碧虚色。

混茫陆海无津涯,无何有乡真我家。

风吹离地倘尺五,著手便可扪匏瓜。

更令海水添一线,此山便与蓬莱见。

谁教根植尘寰中,时复寻常出真面。

有幸不幸何足云,下界蛮触尤纷纷。

我虽置身得高处,俛视尚有云中君。

自有此山游几辈,幸及登临百年内。

且可听吹子晋笙,不须更洒羊公泪。

形式: 古风

山楼夜起

松根缘萝牢结屋,屋外萧萧响深竹。

竹梢千叠万叠山,一一风声起空谷。

金沙老僧何处寻,曷不邀至谈夜深。

夜深独抱岚气宿,有梦那得离孤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