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声

寂寞曾非迹,能闻乃辨声。

于人缘有感,在物本无情。

涛怒中秋盛,雷威百里惊。

更论空谷答,至理自相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咏声》由宋代诗人韦骧所作,通过“声”这一抽象概念,探讨了声音与人心、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与互动。

首联“寂寞曾非迹,能闻乃辨声”,开篇即以“寂寞”与“声”对比,暗示声音虽无形却能穿透寂静,传达出一种内在的活力与感知力。这里的“非迹”并非指无迹可寻,而是强调声音在静寂中更为凸显,如同在空白处留下痕迹,引人深思。

颔联“于人缘有感,在物本无情”,进一步阐述声音与情感、事物的关系。对于人而言,声音往往能引发情感共鸣,触动内心;而对于物,声音则更多是物理现象的展现,本身并无情感色彩。这句诗巧妙地揭示了人类与自然、情感与物质之间的微妙差异与联系。

颈联“涛怒中秋盛,雷威百里惊”,以自然界中的声音——潮水的怒吼和雷鸣的威力,作为例证,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震撼力。中秋之夜的潮汐汹涌,百里之外都能感受到雷声的震撼,展现了声音传播的远距离与影响力。

尾联“更论空谷答,至理自相倾”,将话题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空谷回音,象征着声音的共鸣与回应,而“至理自相倾”则表达了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与追求。声音不仅能够跨越空间,还能激发心灵深处的共鸣,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声音的细腻描绘与深入思考,展现了声音在不同情境下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同时也蕴含了对人性、自然与宇宙真理的哲思。

收录诗词(1176)

韦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三三年至一一一〇五年。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三岁。工诗文。除知袁州萍乡系。历福建转连判官,主客郎中。出为变路提刑。建中靖国初,(公元一一〇一年)除知明州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骧著有文集十八卷,赋二十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 字:子骏
  • 籍贯:钱塘
  • 生卒年:公元一0五三年

相关古诗词

陈后主

绮阁宝为床,庭花曲韵长。

三妃惑沈湎,十客助骄荒。

不作强邻备,还罹独足殃。

胡颜犹侍饮,更献请封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方竹杖

钧是龙孙种,怜方与众殊。

既能同劲直,还自表廉隅。

雨露恩虽一,风霜迹更孤。

端人以为杖,气类雅相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访隐

暂出纷嚣外,相寻寂寞乡。

扫门风竹影,扑座露花香。

白玉为琴轸,丹砂贮药囊。

疑年閒试问,甲子亦都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咏烟

漠漠复霏霏,因风任所之。

山家晨起后,渔舍晚归时。

散远连云没,飘斜误鸟随。

更堪萦旅思,怅望碧江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