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咏声》由宋代诗人韦骧所作,通过“声”这一抽象概念,探讨了声音与人心、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与互动。
首联“寂寞曾非迹,能闻乃辨声”,开篇即以“寂寞”与“声”对比,暗示声音虽无形却能穿透寂静,传达出一种内在的活力与感知力。这里的“非迹”并非指无迹可寻,而是强调声音在静寂中更为凸显,如同在空白处留下痕迹,引人深思。
颔联“于人缘有感,在物本无情”,进一步阐述声音与情感、事物的关系。对于人而言,声音往往能引发情感共鸣,触动内心;而对于物,声音则更多是物理现象的展现,本身并无情感色彩。这句诗巧妙地揭示了人类与自然、情感与物质之间的微妙差异与联系。
颈联“涛怒中秋盛,雷威百里惊”,以自然界中的声音——潮水的怒吼和雷鸣的威力,作为例证,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震撼力。中秋之夜的潮汐汹涌,百里之外都能感受到雷声的震撼,展现了声音传播的远距离与影响力。
尾联“更论空谷答,至理自相倾”,将话题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空谷回音,象征着声音的共鸣与回应,而“至理自相倾”则表达了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与追求。声音不仅能够跨越空间,还能激发心灵深处的共鸣,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声音的细腻描绘与深入思考,展现了声音在不同情境下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同时也蕴含了对人性、自然与宇宙真理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