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王恪对椒山先生祠的赞颂之作。诗中通过描绘椒山先生祠的环境与氛围,表达了对椒山先生高尚节操的敬仰之情。
首句“风节容城仰”,以“风节”二字开篇,直接点明了椒山先生的高洁品质,让人对其产生崇敬之心。“容城”则暗示了椒山先生的影响力,其风范足以让整个城市都为之仰望。
“斜阳凭轼时”一句,运用夕阳西下、马车停驻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椒山先生祠的神圣感。
“疏成十罪定,狱借二王辞”两句,通过描述椒山先生在处理案件时的公正与智慧,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官员的才能。其中,“十罪定”和“二王辞”分别指代具体的案例,表明椒山先生不仅在道德上坚守原则,在法律实践中也能够做到公平正义。
“大鸟前朝墓,披鳞异代祠”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椒山先生比作一只翱翔于历史长空的大鸟,其墓地前朝犹存,祠堂则跨越了不同的时代。这不仅赞扬了椒山先生的影响力超越了时间的界限,也体现了其精神永存,影响深远。
“病中虚拜荐,钦挹起馀思”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自己在病中仍不忘向椒山先生表达敬意,这种敬仰之情如同一股清泉,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通过这一细节,诗人不仅展现了对椒山先生的深切怀念,也流露出对先贤精神的传承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椒山先生祠的描绘,以及对椒山先生个人品质与事迹的赞美,既是对椒山先生的崇高评价,也是对古代优秀人物精神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