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纪事本末.甲申鼎革

明亡由内竖,酷信难变更。

甲申春三月,流贼围北京。

我辈富贵在,开门纳自成。

庄烈殉社稷,国亡名不倾。

狐兔据宫阙,三桂请义兵。

一鼓灭群贼,定鼎拯苍生。

得天下最正,孰能同大清。

凛承百王后,读史思持盈,古事寸心鉴,取法择善行。

百篇咏几暇,自警非自鸣。

继统仔肩重,宵旰亹敬诚。

日强勉不息,惕若望治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颙琰所作的《读通鉴纪事本末.甲申鼎革》。诗人以明朝灭亡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首句“明亡由内竖,酷信难变更”揭示了明朝内部矛盾与信仰僵化导致覆亡的原因。接着描述了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情景,“甲申春三月,流贼围北京”,以及明朝皇室的无奈抉择。

诗人感慨自己身处富贵之中,却见证了王朝的衰落,“我辈富贵在,开门纳自成”。他赞扬崇祯帝崇祯帝(庄烈帝)为国家牺牲,“庄烈殉社稷,国亡名不倾”,同时也批评了后继者的失职。“狐兔据宫阙,三桂请义兵”暗指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最终推翻明朝。

诗人认为清朝的崛起是正义之举,“一鼓灭群贼,定鼎拯苍生”,并强调清朝统治的正当性。“得天下最正,孰能同大清”表达对清朝统治的认可。他以历史为镜,提醒自己要谨慎行事,“凛承百王后,读史思持盈”,从古人的故事中汲取教训,选择善道。

诗的尾句“百篇咏几暇,自警非自鸣”表明诗人通过阅读历史,不仅自我警醒,也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稳定的期盼,“继统仔肩重,宵旰亹敬诚”,表示自己肩负重任,日夜勤勉,期望国家能够达到治世和平。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历史叙事和个人感悟相结合,展现了颙琰对于王朝更迭的深刻思考和对自身职责的严肃态度。

收录诗词(15)

颙琰(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五贤咏.管仲

齐桓正不谲,鲍叔荐士公。

一言为知己,任用即听从。

射钩置弗问,大度何冲冲。

夷吾竭才力,五霸论称雄。

亲昵不可弃,宴安患无穷。

片言得其要,政治昭齐东。

菁茅贡不至,成周祭不共。

伐楚责大义,问罪宜兴戎。

修礼受方物,强弱国皆同。

五命推盟主,赞襄德化充。

平戎承宠命,执礼何其恭。

贤哉管氏子,世祀酬勋庸。

形式: 古风

五贤咏.范武子

同罪故同奔,非慕先蔑义。

宣子为国谋,诸浮集众议。

蹑足隐端儿,要誓神其智。

超哉绕朝鞭,洞悉真与伪。

衮职竭赞襄,进谏存深意。

生民仁者心,分谤寮友谊。

王命一何尊,黻冕荣专赐。

善人洵国宝,盗贼早远避。

典礼在殽烝,讲求务明备。

训子敬事君,请老成厥志。

祝史无愧辞,家事先克治。

竭情更无私,论古怀随季。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五贤咏.子产

郑侨相小国,数世赖以安。

农功喻为政,终始实仔肩。

忠勤务奖劝,泰侈常弃捐。

天人辨远迩,一语破疑难。

以善代不善,非子产孰贤。

善哉舆人诵,德怨披心肝。

坏垣更讽喻,辞命操其权。

象齿畏焚身,寓书谋画殚。

卒感范宣子,轻币苛求蠲。

择能任以事,令问四邻宣。

懦烈喻水火,要术猛济宽。

仲尼为出涕,遗爱诚昭然。

形式: 古风

五贤咏.晏子

忠信立国基,晏婴曾进谏。

一言省繁刑,听采及谣谚。

旧宅承先人,近市识屦贱。

为政本诸仁,民情大可见。

狐裘三十年,清风邦之彦。

纳邑聆忠言,受赏辞邶殿。

是时陈氏昌,厚施公量变。

日夕市私恩,燠休遐迩遍。

营丘已屯邅,齐景尚荒宴。

赖有老成人,谠论抒无倦。

禳除祇取诬,爽鸠亦奚羡。

闻善不能从,无乃规为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