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莺歌》由明代诗人释宗泐所作,描绘了秋天林间黄莺的生动场景,充满了季节变换的感慨和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首先,“千林入秋露气清,林中尚有黄莺声。”开篇即以“千林”、“露气清”渲染出秋季特有的宁静与清新,而“黄莺声”则为这幅画面添上了生命的活力,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在秋日依然蓬勃。
接着,“似与群蝉争意气,东林飞过西林鸣。”黄莺仿佛在与群蝉一较高下,其鸣叫声跨越了东西两片树林,展现出黄莺的自由与灵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黄莺的形象更加鲜活,也暗示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互动与竞争。
“向来春风花满城,柳条拂地如长缨。”回忆起春天的繁华景象,春风轻拂,花满城郭,柳条随风飘扬,如同长缨,对比鲜明,突出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
“绵绵蛮蛮断复续,千人万人侧耳听。”描述了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无论是春日的繁华还是秋日的静美,都能吸引无数人的关注,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
“高楼半醉客,阁盏停吹笙。白马贵公子,挟弹不敢惊。”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的雅致与敬畏之心,无论是饮酒赋诗的文人墨客,还是骑马游赏的贵族公子,都对黄莺的鸣叫表现出深深的尊重与喜爱。
“此时胡为不喜听,奈何节序移人情。”表达了对季节更替引起情感变化的感慨,秋天的到来让人心生凉意,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全然消极,而是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只合深藏缄尔口,亦有妒尔金衣明。”诗人借黄莺的歌声,表达了对自身才华或美好品质的自信与自豪,同时也暗含了一丝对他人可能嫉妒的担忧。
“反舌无声良已久,伯劳布谷俱潜形。”通过反舌、伯劳、布谷鸟的无声,进一步强调了黄莺歌声的独特与珍贵,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秋莺秋莺尔能翩然入幽谷,老翁歌诗送尔便觉心和平。”诗人以秋莺为引,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与向往,同时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将这份美好的情感传递给读者,使得读者的心灵得到平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黄莺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和谐之美,也蕴含了对季节更替、人生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