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和尚圆寂后,其所在寺院的静谧与空灵之感。诗人以“老衲归真久”开篇,点明了老和尚已离世的事实,随后通过“前山春草青”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寺院的宁静和谐相融合,形成鲜明对比。
“古钵仍留饭,疏灯不照经。”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寺院的寂静氛围,古朴的饭钵和稀疏的灯光,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不再承载日常的修行活动。这种景象既是对老和尚生前生活的追忆,也是对寺院历史的回顾。
“暝色寺门月,晨光佛殿星。”诗人通过时间的转换,描绘了从夜晚到清晨的场景变化。月色笼罩下的寺门,与晨光中佛殿上的星辰,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与永恒。
最后,“旧时香火伴,沧海见孤萍。”诗人以“旧时香火伴”回溯往昔的僧侣生活,与“沧海见孤萍”形成呼应,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