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十影上人入丹霞(其一)

师又丹霞去,相逢何处期。

白云千嶂里,青笠独行时。

已识禅为障,方知悟是痴。

寒松与白石,稳卧不须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僧人十影上人前往丹霞山修行的场景,充满了禅意和自然之美。首句“师又丹霞去”,简洁地表达了僧人离开的行动,预示着一段新的修行旅程的开始。接着,“相逢何处期”则以问句形式,暗示了离别后的未知与期待,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希望交织的情感氛围。

“白云千嶂里,青笠独行时”两句,运用了典型的山水田园诗手法,通过“白云”、“千嶂”、“青笠”等意象,生动描绘了一幅僧人独自在云雾缭绕的山间行走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隐喻了僧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里的“青笠”不仅指代僧人的头饰,也象征着其修行的朴素与淡泊。

“已识禅为障,方知悟是痴”这两句则深入探讨了禅学的哲理。禅宗认为,一切障碍皆因心识所生,故而“识禅为障”意味着认识到禅学的实践过程可能带来的困惑与挑战。然而,“方知悟是痴”则是在更深层面的领悟中,发现真正的智慧并非简单的认知或理解,而是超越语言与概念的直觉体验,这正是禅学追求的“悟”。

最后,“寒松与白石,稳卧不须疑”以寒松和白石的形象,象征着坚定与永恒,暗示了修行者应像寒松一样坚韧不拔,像白石一样纯净无染,无需怀疑自己的道路与目标。这种对自然界的拟人化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也深化了对禅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僧人十影上人修行之旅的内心世界,以及禅学思想的精髓,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545)

何绛(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十影上人入丹霞(其二)

莫愁离别处,霜叶向人飞。

有寺虽初到,无家只当归。

听钟随午食,闻雁绽寒衣。

羡尔耽幽寂,浮生事总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陈村夜泊

吾爱川原好,秋风夜泊船。

水边禽个个,沙际月娟娟。

浊酒昔谁醉,今宵长不眠。

疏帘一盼望,独有水连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留别黎雨亭兼订西楼之约

草堂三日客,怀抱益相亲。

细雨消馀酒,残灯别故人。

语难随漏尽,愁为怨离新。

小阁迟君处,思多能损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黎雨亭之惠阳时余将有琼州之行

君自出门去,循州非我同。

岁残余渡海,乃在五指东。

岂作乘桴想,聊怀采药风。

归来或见念,书札时相通。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