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禹穴至阳明洞

宛委山前舣画船,攀萝渐入太霄边。

因寻大禹藏书穴,深入阳明古洞天。

万壑秋光含细籁,数峰寒玉立苍烟。

宝函金篆久稀阔,欲就皇人讲数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在宛委山前停泊画舫,沿着藤蔓慢慢接近天空边际。
寻找大禹藏书的洞穴,深入阳明洞天的古老秘境。
千沟万壑秋色中回荡着细微的声音,几座山峰如寒玉矗立在苍茫烟雾中。
珍贵的书籍篆刻着金色文字,长久以来难得一见,我渴望向皇帝讲解其中篇章。

注释

宛委山:形容山势曲折蜿蜒。
舣:停船靠岸。
攀萝:攀爬藤蔓。
太霄边:天空的边缘。
大禹: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藏书穴:传说中大禹藏书的地方。
阳明古洞天:指道教名胜,可能指阳明洞。
万壑:众多山谷。
秋光:秋天的景色。
细籁:细微的声音。
寒玉:形容山峰如玉般清冷。
苍烟:苍茫的烟雾。
宝函:珍贵的书函。
金篆:用金色篆书写的文字。
皇人: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讲数篇:讲解一些篇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人探幽寻秘的画面。开篇“宛委山前舣画船,攀萝渐入太霄边”两句,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艘小船在宛委山前缓缓行进,穿过缭绕的藤萝,逐渐深入到神秘的太霄之境。这里的“画船”不仅是实景的描写,也寄寓了诗人对古人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探寻。

接着,“因寻大禹藏书穴,深入阳明古洞天”两句,表达了诗人为了追寻大禹时期所藏之书而深入到阳明古洞。这里的大禹通常指的是夏禹王,传说中他治理洪水有功,因此被后世尊为圣人。而“阳明古洞天”则是诗人想象中的一个神秘空间,既有地理之美,也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在“万壑秋光含细籁,数峰寒玉立苍烟”两句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万壑秋光”、“数峰寒玉”都是对山水之美的赞叹,而“细籁”、“苍烟”则是对秋日清净气氛的生动描绘。

最后,“宝函金篆久稀阔,欲就皇人讲数篇”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珍贵典籍和历史知识的渴望。这里的“宝函金篆”指的是装有重要文献或经典的精美容器,而“皇人”则是对帝王或尊贵之人的称呼。诗人希望能够向这些拥有广博知识的人学习,讨论那些珍贵而稀少的篇章。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以及对古籍典故的追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智慧的尊崇。

收录诗词(99)

张伯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齐山图

东南真赏有齐山,路隔江湖到者难。

绝笔扫成千仞翠,数峰高挂一堂寒。

林僧旧居云泉侣,刺史今为侍从官。

还似东阳重涵碧,丹青写入雍州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初夏同孝叔游朱氏园

冻醪卢橘助登临,此地相逢旧有音。

石润自知梅信蚤,池方应为玉流深。

诗成千色排清砌,话久花枝转夕阴。

不见辟疆妨底事,月楼归去正龙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初夏同孝叔游普光寺

鱼跳莲叶青钱小,雪压花枝玉燕参。

细草使轓瞻鹿扰,微风池果落莺含。

满瓯春茗浮仙露,一点尖峰滴翠岚。

却逐归舟更多景,晚来雌霓挂寒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到新定后却寄苏州蒋侍郎

遂翁亭畔碧桃开,招隐溪头画舫回。

曾奉云鸿此真赏,到今羽翼出尘埃。

閒窥玉字书千卷,渴饮金茎露一杯。

别后霜天苦寥阔,海云深处望公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