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道月上人

僧貌净无点,僧衣宁缀华。

寻常昼日行,不使身影斜。

饭朮煮松柏,坐山敷云霞。

欲知禅隐高,缉薜为袈裟。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翻译

僧人容貌洁净无暇,僧衣朴素不加装饰。
他日常行走如常,不让身影歪斜显不稳。
以松柏煮食充饥,坐在山中欣赏云霞。
要了解他的禅修之高深,就看他是否采集薜荔做袈裟。

注释

僧貌:僧人的外貌。
净无点:非常洁净。
僧衣:僧人的服装。
宁缀华:宁愿保持朴素。
寻常:平常。
昼日:白天。
身影斜:身影歪斜。
饭朮:以松柏为食。
煮松柏:烹煮松柏。
坐山:坐在山中。
敷云霞:欣赏云霞。
禅隐:禅修隐居。
缉薜:采集薜荔。
袈裟:僧人的长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修行状态,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禅意。首句“僧貌净无点”表明僧人面容清澈,无任何杂念之点缀。次句“僧衣宁缀华”则形象地描绘僧人的袈裟整洁华丽,既体现了僧人对内心清净的追求,也反映出其生活自律的修行态度。

第三、四句“寻常昼日行,不使身影斜”写出了僧人在白天行走时,即便是太阳照耀也不留下倾斜的身影,寓意其心如止水,无任何世俗的杂念和欲望。此处也可理解为僧人的精神状态,如同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与之和谐共生。

五、六句“饭朮煮松柏,坐山敷云霞”则是对僧人日常饮食和修行环境的描写。通过简约的生活方式,即使食物也选择了大自然所赋予的资源——松柏来维持生命;而其坐禅之地,则是在山中,云霞为伴。这不仅展示了僧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也反映出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两句“欲知禅隐高,缉薜为袈裟”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欲知”表明若想了解僧人的禅定深邃,“禅隐高”则指禅定的境界非常高远,而这位僧人将“缉薜为袈裟”,即以草木编织成衣,形象地说明了其修行的高度和对物质世界的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位追求心灵净化与精神提升僧人的日常生活,既有对僧人内在世界的描绘,也有对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状态的刻画。

收录诗词(499)

孟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字:东野
  •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 生卒年:751~814

相关古诗词

赠韩郎中愈(其一)

何以定交契,赠君高山石。

何以保贞坚,赠君青松色。

贫居过此外,无可相彩饰。

闻君硕鼠诗,吟之泪空滴。

形式: 古风

赠韩郎中愈(其二)

硕鼠既穿墉,又啮机上丝。

穿墉有闲土,啮丝无馀衣。

朝吟枯桑柘,暮泣空杼机。

岂是无巧妙,丝断将何施。

众人尚肥华,志士多饥羸。

愿君保此节,天意当察微。

形式: 古风

赠韩郎中愈(其三)

前日远别离,今日生白发。

欲知万里情,晓卧半床月。

常恐百虫秋,使我芳草歇。

形式: 古风 押[月]韵

赠黔府王中丞楚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

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

山水千万绕,中有君子行。

儒风一以扇,污俗心皆平。

我愿中国春,化从异方生。

昔为阴草毒,今为阳华英。

嘉实缀绿蔓,凉湍泻清声。

逍遥物景胜,视听空旷并。

困骥犹在辕,沉珠尚隐精。

路遐莫及眄,泥污日已盈。

岁晏将何从,落叶甘自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