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二首(其一)

南方春夏交,正是插秧候。

望望惜雨乾,事乃胡大缪。

霖霪已弥旬,雨意犹未透。

山头争出云,不断如饙馏。

滑滑深路泥,幢幢泻檐溜。

只愁地将浮,又恐天果漏。

乖气乱暄寒,重阴错昏昼。

灶硎产鲋鱼,庭树号饥鼬。

梁柱亦何为,尚可充燎槱。

嗟嗟彼苍生,其命固难救。

洪范学不传,将谁执其咎。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江南地区连绵不断的苦雨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水对农事、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句“南方春夏交,正是插秧候”点明时节与农事背景,春末夏初,正是稻田插秧的好时节。然而,“望望惜雨乾,事乃胡大缪”却道出了农民对雨水的矛盾心情——既希望雨量充足以滋润土地,又担心过多的雨水影响农事。

接着,“霖霪已弥旬,雨意犹未透”描述了连续十日以上的连绵阴雨,雨势仍未停歇。山头云雾缭绕,如同蒸笼中的热气,形象生动。诗人通过“滑滑深路泥,幢幢泻檐溜”描绘了雨水带来的道路泥泞和屋檐滴水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雨季的艰难。

“只愁地将浮,又恐天果漏”表达了对雨水可能引发洪水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天漏之说,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天气异常的恐惧。接下来,“乖气乱暄寒,重阴错昏昼”则揭示了雨水导致的气温变化无常,白天黑夜难以分辨,生活秩序被打乱。

“灶硎产鲋鱼,庭树号饥鼬”描绘了雨水对生活物资的影响,灶台下出现了鱼,庭院中饥饿的鼬鼠发出哀鸣,形象地表现了雨水带来的食物短缺问题。最后,“梁柱亦何为,尚可充燎槱”通过梁柱可以用来烧火取暖,侧面反映了人们在恶劣天气下的生存状态。

“嗟嗟彼苍生,其命固难救”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感叹他们命运多舛,难以得到救助。“洪范学不传,将谁执其咎”则提出了对古代治水智慧传承缺失的反思,暗含对当时社会治理能力的质疑。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苦雨给自然、农业和民生带来的巨大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苦雨二首(其二)

吾闻老子言,骤雨不终日。

天道信有常,如何亦难必。

方春常苦雨,入夏势转疾。

滂沱每彻晨,滴沥又连夕。

幸尔暂开明,俄然复奔轶。

田畴浩汤汤,浸与太湖一。

吁嗟生民居,化作鼋鼍窟。

旦夕不自谋,卒岁岂遑恤。

岁行况在午,月宿乃离毕。

挽日当谁能,补天恨无术。

安得万里风,吹使雨脚绝。

青天净无云,红轮皎然出。

形式: 古风

病中五适(其一)蒲墩

纤蒲织温柔,朝夕置左右。

坐以支吾颐,眠以阁吾肘。

墩今乃属予,临川尔何有。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病中五适(其二)竹夫人

湘筠剪珑璁,横陈在君床。

虽然缺妩媚,亦可藉清凉。

病馀偶此适,非敢效专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病中五适(其三)曲几

久眠即不能,久坐仍未得。

半眠半坐间,唯尔我为适。

寄语柳仪曹,何伤此为直。

形式: 古风